很多感觉和感性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
路途中看见的人、初次相遇或重逢,亦是转瞬即逝。但是他们都是你的渡人。
就像口腔割掉的囊肿,必然会留下伤疤,偶尔舌尖触及的时候会触发回忆——原来这里做过手术,但时间越久,疤痕就越淡了,疤痕不会消失,但也逐渐没了起初的浓烈感受。
这次回家是一场14小时从东到西在中国大陆位移的一场旅途,坐在动车上或发呆、或睡觉、或听音乐……位于左前方的3个座位的交谈却一直萦绕在耳边。从南京南站上车的几个同龄大学生,他们一行好像5人,其中3人坐在我的右前方。从上车开始他们便一路分享,起初我没有注意他们在谈论着什么,后来几觉之后也是好奇,便开始听起了他们的谈话。
他们围绕自己的成长经历在说着,我印象很深刻的几句话“我觉得女孩子就是要富养,只有见得多了才不会对一些诱惑起心”“以后生小孩,无论怎么困难我都会自己带着。”从最外面的女孩的口中,我判断出来,她是一个从小跟着亲戚长大的孩子。其他两位好像也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他们找到彼此话语里的共鸣的时候,那个最外边的女孩总是不自觉地提高大嗓门,再次表示自己的同感。
其实,我也有很深的触动,因为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经历呢?在他们的谈话中有对父母的怨恨,也有对家庭的反思,更有自己的心酸和不安。我能感受他们的纠结,即怨恨又爱,这是一种饱含着纠结的“留守”心理,每一个在青春期之前都没和父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亲情总是覆盖着瑟瑟的不安。无论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还是由于父母工作、感情的分离,导致父母两方都不在孩子身边,这些状况下成长起来的每一个都伴随着成长的阵痛。我曾以为“这种阵痛是会随着时间消逝的,但是越长大越发现就算得到家庭很多的爱,这种陪伴的缺失也再也弥补不了。成长过程中的体会真的会影响深远,像我像他们,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也都成长为各形各色的社会人,虽然不会每个人因为一些缺失而变得极端,但是听到了这次的谈话,真的发现很多埋藏在心底的苦涩还会再次涌现。唯愿有过如此经历的人,好好的陪伴自己的下一代,也要学会去和父母沟通。
偶然翻看微信推文,看到如此的观点“从一个人对家人的态度来看这个人,在家里的态度行为怎样也会形成一个最终怎样的自己,学会在家里修身养性”,因为在家里没有了利益的维持,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回想自己,真的会发现人性的多面,很多时候在我们不经意之间会发现一个陌生的自己,这个自己真的是你一直觉得讨厌的,可是他可能也是你。从小离父母生活,让我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薄,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感叹真的好久好久没有想着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家”了。习惯旅行、酒店,“家”在不知不觉中我好像也当作了一个“住宿”的地方。在学校,住宿舍,也是很难得收拾,实在看不下去了再鼓捣半天进行“变化式”整理。阅毕,不禁深深反思:我的家,我好好对过它吗?我该好好重视它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