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一直以为这只是首歌而已。
“2017年边疆行”有一天的计划是“参观小白杨哨所”,看后当时就吃了一惊!及至6月27日那天车子驶到山下,仰望着哨所,顿时感慨万分:居然真有这么个哨所啊!这里是“塔斯提边防哨所”原址。
原来,在1978年的春节,塔斯提边防哨所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伊犁老家探亲。陈福森在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讲述哨所的故事,陈福森的老母亲流泪了,她为儿子们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揪心。
老人几夜都没有合眼,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儿子归队的时候,她把亲手培育的10棵白杨树苗交到儿子手中,“把树苗栽在哨所旁,让它们陪伴你们。”陈福森背着树苗回到了哨所。
哨所官兵们抢着挖坑培土,下了岗哨的战士轮流从十几公里外背来黑土。由于哨所建在山岗上,周围土质碱性大,方圆十里没有水源,战士们原先为了生活饮用,每个星期只到十里外的布尔干河背一次水,现在为了这10棵树苗,他们要每天背一趟,战士们每天只要能节省下来的水一定去“喂”小白杨。
不幸,两个月后,不堪干旱高温,9棵小树苗相继枯死,只有离哨所最近的那棵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株小白杨在战士们精心呵护下,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哨所旁终于有了生命的绿色。
这个故事被哨所的一名战士写进了日记,又被摘抄在哨所的黑板报上。1983年夏,诗人、词作家梁上泉去边防部队采风后,写出了《小白杨》之歌。1984年“八一”建军节那天,阎维文第一次将《小白杨》唱了出来。从那个时候起,哨所战士们每天早上起床唱、集合站队唱、走向哨所唱、打靶归来唱……从此,大家称“塔斯提哨所”为“小白杨哨所”。
我真孤陋寡闻!原来“小白杨”不仅仅是首歌曲,而是战士们的血啊!
现在,由于中哈边界的签定,边界线向哈方挪了八公里,新的哨所修在新的边境线旁。2010年,国家对原小白杨哨所进行了扩建,命名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供游人参观。
参观小白杨哨所后,才知道当年这里(哨所)还发生过一场战斗。
是什么规模的战斗?哨所上陈列有图示和文字说明,当时来去匆匆,没有搞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回来后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场战斗的缘由和结局。
1969年6月10日,我国塔斯提边防站的李永强排长(后任阿里军分区司令员)率领7人沿边境巡逻,发现苏军开枪,打死了赶来边境探望丈夫张成山的已怀孕六个月的妻子孙龙珍,并绑架农九师12团5连在边境放牧的牧民张成山,我方巡逻人员向苏方发出警告,苏方置之不理,将张成山拖至马背。
中方边防军人开枪射击,哨所的“战役经过地图”说明上写有:当场打死苏方战马3匹,击毙6人。又据说:当时50米距离外的数十名苏军骑兵全部被打倒,近年来俄国资料披露的亡是6人,但具体受伤人数不祥。我军排长李永强和他带领的战士毫发未损撤回。
孙龙珍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家庭,1959年,19岁的她响应“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进疆,被分配到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1962年4月, “伊塔事件”发生后,孙龙珍响应号召,主动要求参加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队(把满山遍野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保护好当地老百姓的财产,等待牧民回来),到了农九师161团牧一连。
还有种说法:1969年6月10日那天,牧工张成山带着他的羊群上了巴尔鲁克山,在他没有注意的时候,羊群进入了“争议区”。苏联边防巡逻队,强行将张成山绑架。消息传来的时候,牧工们抄起铁锹木棍,呼喊着奔向三角地,孙龙珍也拿起了铁锹,当时有人劝她,说她怀着孕,就不要过去了,但她说,我要去,我是一个民兵。就在他们到达事发地的时候,对方哨所的机关枪响了。孙龙珍倒在了血泊中,腹中的胎儿还在挣扎……年仅29岁。后来的边防战士们义愤填庸,奋起反击,当场击毙了对方6名士兵。
各种资料中关于开枪的时间、对方伤亡的人数、孙龙珍牺牲的时间等具体细节不尽相同。
这就是6.10“塔斯提事件”,也叫“孙龙珍事件”。此事发生后,受到追查,周总理下令“没有中央的命令,任何人不许开枪”。此后根据上级指示,南线边防站暂时停止巡逻。
8月25日,孙龙珍被授予“革命烈士”的称号,后来,她的遗体安葬在哨所旁的塔斯提河畔。
我们到小白杨哨所时路过了她的墓地,看到了高高耸起的纪念碑。由于当时不明就里,没有停车瞻仰,有所遗憾。
2003年7月29日,这片44万亩争议区域,经中哈两国勘界确权,归属中国,中哈边境线向他们那边挪了八公里……。
边疆行同行者:谢兄、谢弟、川李、河李、豫阳、晋李。
老山羊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