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来说,吃饭都是大事——吃饱饭才有力气干活,吃饱饭不想家……尽管现在中餐馆遍地开花,各地菜肴应有尽有,但每顿饭都去餐馆依然不现实,我们的厨艺慢慢地都有很大的长进。
今天说说面条的事——又是一碗矫情的面条。
面条也是有历史的。面条起源于中国,而不是意大利或者阿拉伯。在青海喇家遗址的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面条实物。不过这碗面是小米和高粱两种谷物制成的,和我们现在吃的不尽相同。
馕和饼,是曾经西域商队的干粮,大概也是中国最早的西餐。小麦大约5000年前传入中国,在北方的干旱地区自西向东推进。小麦种植方法的改进,石圆磨的发明,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提高。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又促进了人口——比如汉代关中地区人口的增长,也改变了北方种粟饭粟(小米)的习惯。
面条一般只需要少量的菜卤,不像包子饺子只有食物十分充裕的时候才有机会烹制。面条最终和馒头、米饭成为国人的三大主食。因为面条的口感较好,很多人喜欢。经过不断地发展,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面条。前几年还有一个专门的活动,评选出最著名八大十大的面条;更有甚者,颁布某种面的“官方”制作标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尽管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面食,可是不一定和所有人的口味。在上海,我们去吃世博会推荐面食,细面浓汤,几片菜叶,就不适合我们的习惯。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说说题目直接涉及的内容。
小时候,家里会做一锅出的挂面,几块猪油,偶尔还可以吃到一个荷包蛋。上中学的时候,老爸买了一个压面机,老妈出门前做好菜卤,活好面用盆扣好,等我们放学回来用压面机压扁面饼卷出面条来。水开了一煮就可以吃了。
在北京的时候,单位旁边有一个老北京面馆,去了几次后,我就每次都点一碗茄丁面了。这种面,大概有点小众,上来的时候,感觉卤经常都是凉的。他们是用茄丁、猪肉块和蒜,还加很多的生抽酱油。
那家面馆几年后关门了,被保健品店取代,最后又成了热门的包子铺。
不出差的日子,从单位走回去的路上,路过菜市场。下班早的话,遇到菜市场还开门,有时候会买几个西红柿,一小块猪肉,一两个茄子,一斤面条。经过几次尝试后,也形成了自己的做法。比如,不放很多的植物油,不用酱油着色增加味道,加一个西红柿——可以增加鲜艳的颜色,还能让肉块更加鲜嫩……
曾经以为灶台烟火都是重复和琐碎,我们向往的远方不应该让煎炒烹炸占据很大的位置。后来走过一些地方才醒悟,柴米油盐中,不但藏着生活的记忆和故事,是那些虚无空洞的大道理所无法替代的,有些时候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家人围坐饭桌的一顿热腾腾的家乡饭菜。那些远方的美食,只能是偶尔尝尝鲜,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到那些熟悉的味道里。当那些味道通过味蕾到达大脑,又会勾起无限的记忆和情感。我们感受着那些味道,也怀念着曾经的人和事。我们不再羡慕那些成天在饭店胡吃海喝的生活,而是希望每天能够安心地做一顿舒心的晚餐一同分享。
这边茄子都挺贵,大部分时候都要6、7刀一公斤。昨天逛的时候,顺便买了两个茄子。在超市里买了一盒肉馅,冰箱里还有一个西红柿,一袋面条。晚上做了一顿茄丁面——还是那种味道,于是又多了一些感慨。
2016/10/23
2016/11/8修改
Ashfield, N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