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孩子的天性教育孩子,就必须明白,什么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第一天性,就是追求快乐。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追求快乐的生命历程。如果家长能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充满快乐,给孩子无条件的鼓励和赞赏,孩子的学习效果就会好起来。如果能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的老师,他就是教育家,教育大师。
然而说到要快乐的学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充满了重复,挑战和艰辛。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同样一种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应不同的孩子。而我们能做到的事,就是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上能感受快乐!
在感受快乐之前先弄清楚哪些是让孩子不快乐的!
什么是让孩子有不快乐的感受?
1、语言暴力:唠叨、质疑、埋怨、讽刺、辱骂、威胁孩子等等!
2、行为暴力:打骂、冷漠、忽略孩子!
3、环境暴力:攀比、负能量、强权。
什么是让孩子有快乐的感受?
1、奖赏。孩子的付出能得到精神上的关注和肯定,能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和表示。
2、关注。孩子的自我有良好的存在感!
3、启发。孩子能感受到能量的提升和自我的绽放。
4、鼓励和赞扬。
5、包容和接纳。
6、爱的能量和成就感!
上面说的大道理太抽象,我们讲故事!
故事一:
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无数像这位禅师一样的大师,让佛学的经典观念如此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信众的内心。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也许可以从他们的智慧中获得很多关于教育的启迪。
故事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校园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这个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教育并不是老师教给孩子多少,学习也不是看了多少书,关键在于孩子理解多少、悟透多少、运用多少!所以教育是激发孩子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做自己能做的事!而这个过程中,有好的感受、才有好的学习效果!
给孩子的学习带去快乐,就要做快乐的家长和快乐的老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心里装着多少孩子,就能影响多少孩子!今天你快乐吗?请让我看看你们灿烂的笑脸!
感谢美好时光给我的机会,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激发孩子动力的快乐能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