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妈妈都已经退休,现在过着抚孙弄乐的日子。
也许是由于家庭环境轻松、自由、和谐的缘故,我跟父母的深度沟通时有发生,尤其以前。
现在我刻意地不大去讲不大去问了,因为老人家上了年纪后本就容易回忆过去,妈妈又是特别容易多愁善感的体质,想到动情处免不了落泪,流过泪后又眼睛疼头晕,所以我尽量不去招她。
父亲上了年纪后也容易流泪,与母亲不同的是,他总是会在趁我不注意的时候,赶紧拭去眼角的泪。
几周前我教给父亲如何在“简书”上发布文章,他很喜欢,马上把之前写过的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我的爷爷》顺利地放了上去,我还为父亲超赞的行动力打了赏,我们父女两个就聊着这件事边喝茶边说笑。
其实,早在父亲着手写那篇文章的过程里,他已经给我讲述了当年我的爷爷和他的爷爷的故事。
我觉得,老人家留下的文字是特别珍贵的,这样我们这个家族的后代才知道老一辈们的故事。
父亲是中文系毕业,又是编辑出身,他年轻的时候也经常“爬格子”。我想,我对文字的爱好肯定也来自父亲的遗传。
出于职业的关系,加之父亲尊师重教的人生态度,父亲的众多朋友中不乏大师、泰斗级的人物,如国学大师季羡林、红学泰斗周汝昌、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等等。
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前不久我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父亲的朋友,还给父亲留下了墨宝、题词等之类的纪念品。若不是因为那一日我跟父亲聊起了梵语和佛学,恐怕他也不会谈起。遗憾的是,这几位先生都已驾鹤西去,我无法跟随着父亲去领略大师们的风采。
但,更令我震撼的是,父亲的心性如此内敛,从不招摇他的成就和资源,以至于即使是身为女儿的我,很多事情也是慢慢地在日子中才知道。
其实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母亲从来不会在我和哥哥面前称赞自己,对母亲的赞誉我是从她的朋友们、同事们、还有家里的亲戚们那里听到的。
从小到大,每天耳濡目染在母亲身边,她的教养和涵养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三观。
妈妈的成长历程比较特别。她小的时候村子里闹流感,连比她大几岁的我的舅舅也被传染了,我的姥姥为了保护她就赶紧把她送到了在另一个镇子上住的姥姥的弟弟家,也就是妈妈的舅舅家。
后来流感过去了,姥姥想把妈妈接回去,但是当时妈妈的舅妈怀孕了,她的舅舅担心村里的人说闲话,误会自己有了孩子就不照顾姐姐家的孩子了,所以不肯让妈妈回去。就这样,妈妈在她的舅舅家长大。
也许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母爱的缘故,再加上这一段寄人篱下的经历,妈妈的性格格外隐忍、低调。
但也正因如此,妈妈付出了更多的母爱给我和哥哥,她不要我们感受到一点点她小的时候感受到的缺乏母爱的滋味,她尝到的苦涩绝不要我们再尝。
父亲是家里的长房长孙,叔叔跟父亲的年龄差距又比较大,故而,父亲小的时候是全家族的宠儿。这一特点也深深地烙在父亲的性格里。在奶奶家里,特别是爷爷过世后,父亲的话是最权威的。
父亲性格中的这种傲娇和霸道,我也全部传承了下来。记得奶奶还在世时,婶婶不止一次跟奶奶说过,她说我的性格跟父亲很像,平时绵绵善善的,不说话则已,一发怒让大人都怕。
我总结了一下婶婶的话,应该是:我不发怒时像母亲,发怒时像父亲,哈哈哈!
无论在多么不一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爸爸妈妈都非常孝顺老人,而且很体贴弟弟妹妹们。他们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遗传给家族的一代又一代。
我的父母的故事讲几天都讲不完。我经常在睡醒后睁开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感叹,感叹我是多么幸运,此生有这么好的爸爸妈妈!
我用生命爱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