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务模型:
企业商务模型的内容主要包括主营业务、商务模式、商务主体、竞品分析、组织架构、商务运作模型和业务流程等。1)主营业务即公司做什么业务?2)商业模式即公司怎么赚钱?3)商务主体即哪几个人在一起做这门生意?4)竞品分析即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组织架构即公司部门是怎么划分的,组织架构图中标出人数,根据系统与业务之间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系统中哪些模块使用频率高,以及业务与其对应模块的复杂度?5)商务运作模型即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售前做计划,找供应商把东西买进来后,经过服务和结算,再卖给我们的经销商和采购商,使我们获得利润,售后进行大数据分析最后又指导着我们的售前,整个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把一家公司想象成一台机器,输进去的是钱,转一转后,又能够生出更多的钱出来。6)最后是业务流程和附档资料,业务流程包括预订流程、订单处理流程、产品供应流程、财务结算流程、账户管理流程。企业商务模型的建立,指导着整个应用系统模型的建立,它是整个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毕竟应用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
架构设计:
架构现状的内容主要包括:功能架构、应用架构、数据设计和物理架构。功能架构主要包括功能、角色和权限三部分。
功能是企业服务,用户使用的每一个功能,就是企业的每一个服务。角色是用户操作的归类,功能与角色的对应关系即权限。了解系统架构的现状,从功能架构开始。
应用就是处理器,应用架构的内容包括现有架构图、Web 应用现状、作业小应用(Job)现状和接口架构。其中,接口是应用层面的关键,它是一个程序与另外一个程序交互的部分。应用架构图表列出了哪些业务逻辑没有被重用,换句话说业务逻辑被多少个应用调用,就需要被重复开发多少次,一旦改了一个地方,就要同时改多个地方,导致系统开发效率非常低下。各业务逻辑如预订逻辑,虽然被多个应用调用,但它们与应用是没有关系的,业务逻辑可以独立的存在,也可以寄宿于多个应用。业务逻辑是一个业务操作的抽象,而业务应用与业务部门共同完成了业务操作。
数据设计依赖于企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库的设计,对企业数据适当做归类,会直接导致数据设计,最终画出 E-R 图,数据设计完成后,数据库设计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超越库、超越表去看这张 E-R 图,可以看出它包括产品、订单、结算、用户和基础设施这五类数据。低层的 E-R 图可以变,但是高层的 E-R图一般不会变化,因为它是根据你的业务模型而定,业务模型稳定,高层E-R 图也是稳定的。数据库只要早期设计得好,是可以做到易伸缩、易拆分的。在业务发展的早期它可以是一个库,里面有 5 个模块,中期可以分为5 个库,后期以更低级别可以分为更多的库,这与业务阶段及系统复杂度相关。在数据的设计完成后,数据库的设计也就很容易规划和调整。
数据的流转状态即状态图。通过数据状态图去了解现有数据流转变迁,如国内订单状态变迁图,这种图的价值不仅在于数据库层,还在于服务化。
物理架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IDC 机房、机房之间访问关系、机房内服务器物理部署图、机房与业务分布、网站架构、数据库架构、集群清单和域名清单。将这些内容以列表和图形方式整理出来,就会很容易了解和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全局体系架构方面,这也是表和图的价值所在。物理架构的不合理,应用架构是很难合理的,因为物理架构是我们的基础设施,位于最底层,下层为上层服务,运维要为应用服务,应用要为业务服务,业务要为客人服务。
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关注概念,关注职责、关注边界、关注交互,只有先确定职责和边界,交互才会很清晰。领域模型是针对现有问题域提出一个系统解决方案,然后在图表上建立完整的模型,如同用 AutoCAD 画的施工图纸一样。领域模型属于概要设计阶段,对于单个应用架构设计,首先需要了解业务和功能需求、用例图、用例活动图,然后才是领域模型。业务流程图是对业务操作的抽象,领域图是对业务逻辑代码的抽象。
建立领域词汇是建立领域模型的第一步,它能统一词汇明确概念,以减少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情况。概念一旦确定,再扩展属性和行为,然后把它当作一个单元与其它事物构建在一起,就会很容易形成模型,领域模型与企业商务模型中的业务流程图有参考对应关系。领域模型在实现时可大可小,在业务的早期,在系统比较小的情况下,它有可能是一个类。当系统做大了以后,它可能是个 DLL 库。再做更大一点的时候,它可能是一个服务,给不同的应用去调用。每一个方法都有成为服务的潜质,特别是在系统中后期。领域模型是业务逻辑代码的施工图纸,它不仅有利于对现在系统业务逻辑的了解,同时也指导未来的架构改造。
架构规划:
当我们了解了业务、了解了架构的现状,发现现有架构的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做中远期架构规划,以及架构的调整和具体实施。架构规划内容包括:顶层架构规划、网站功能规划、应用规划、SOA 规划、分层架构规划、数据库规划和物理规划等。
在做网站功能规划的时候,更多需要考虑现状,而不是未来调整的部分,如果没有很大问题,则不做调整,尊重历史。因为有些东西(如名称)用户已经使用很久了,调整往往比较难,合理大于准确。SOA 规划就是接口规划,它的归类与商务模型中的业务流程有参考对应关系。
先简单介绍下当前两种比较流行的分层架构体系,一种是领域架构:仓储层(Repository Layer)、领域层(Domain Layer)、应用服务层(Application Layer)、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基础公共层(Infrastructure Layer),见下图。
另一种是相对传统地分为三层:数据层(Data Layer)、应用逻辑层(Business Layer)和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见下图。
领域架构和三层架构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在早期我们做三层架构的时候,大都以表来做驱动的,在做领域架构的时候,大都以业务逻辑来驱动的,两者的区别确实比较明显。但到了现在,如果都以业务逻辑为中心的话,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当时,我所在公司采用了第二种分层法,我们希望把分层做得极简,也就是说哪怕刚毕业进来的员工,在分层时基本上也不会乱。而相对第一种分层法,第二种分层法简单很多。每一个应用的代码量都不应该很大,一旦工程变得过大,我们就会把它适当拆分,而不是全部放在一个单块应用里。总之,我认为分层越简单,整个软件结构就越清晰,代码就越容易统一。把工程做得极简,才有利于复制,有利于业务的快速构建,有利于规模化、稳定可靠。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总体架构的编写方法,我们的编写思路是先了解业务,建立企业商务模型,主要包括静态的商务主体、组织架构和动态的商务运作模型和业务流程。接着了解架构现状,建立现有信息系统模型,主要包括功能架构、应用架构、数据设计和物理架构。一个是商务,一个是电子,两者即是整个公司的电子商务系统。然后在企业商务模型和现有系统模型之上建立领域模型,领域模型它相对稳定,直接指导着接下来的架构规划,最后一定要落地即架构实施。
案例参考:https://github.com/das2017/TopArch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