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
《课程的逻辑》
今天阅读钟启泉教授所著《课程的逻辑》,该书初版于2008年,近10年过来,钟教授所谈教育的弊端,依旧大量存在于今天的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的素质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校长,我们在努力实践着素质教育理论,与应试教育做着坚决的斗争。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但在传统学校课程里,追求学术化、专门化的课程体系与机械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文化传递限制了学生精神的发展,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力被扼杀。同时,高度“制度化”和“科层化”的学术科目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秉承“二元论”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态度,视自然、社会、他人为利用理性原则加以操控的对象,从而把儿童完整的生活割裂和肢解,导致儿童的完整性被连根拔起。
“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当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融合在一起,知识才能与个体发生意义关系,对个体生命的构建发挥作用。“整体的人”的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杜威说: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接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
要处理好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不仅要“手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课程不应是既定的学习材料,而应是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3、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变成个人的知识,课程体系必须构建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所正在经验到的一切”,与学生建立起对话关系。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师生对话教学”的地方,资源共享,师生平等,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的具体定位,开发校本课程。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发展教师的专业,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文章读懂了,自我创新力较差,突然想起了不久前与一位教育专家的对话,他对他的研究生说,你教的不是英语,而是教人学英语。教—人—学,与“教学”相比,多一字,强调的重点不同,“人”,学生,“目中有人”,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经验、体会、理解与创造,这样才符合“完整的人”的发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在我的学校里,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旧做法依然存在,尤其在毕业班中。我们积极构建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多个学科实验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希望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再次勇立潮头。 王保庆2017.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