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瞳
写在前面:
第一次我尝试着去揣摩了苏轼“有情”的一面,苏轼纵是洒脱恣意,也难离了一个“情”字。
苏子有情有义,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有趣”的人。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 ·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
1.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年~1085年),苏轼作诗于108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背景解读:
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在此之前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常州水草丰茂,风景优美,因此他和亲朋好友在常州度过了一段比较悠闲愉悦的日子。
2.南山:
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泗州现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当时的南山现在被称作“盱眙第一山”)
认真的读者可能会奇怪,苏轼不是在常州吗?怎么会在泗州写词呢?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插曲,导致了苏轼此时还滞留在泗州。
背景解读:
元丰七年十月,苏东坡写下《乞常州居住表》,请求宋神宗恩准自己在常州居住。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后泥牛入海。苏东坡全家在扬州等待近一个月仍无消息,无奈只好继续北上,于是苏轼年底在泗州,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并派专人直接送给皇帝。
也就是说苏轼作这首词时,仍然滞留在泗州境内,如此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值得敬佩的是苏轼在被滞留期间虽然心有忐忑,仍然能够写出这样意趣盎然的词作,这份心境几人能有?
3.刘倩叔:
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应该是苏轼在泗州的一位朋友,不表。
4.细雨斜风作晓寒:
时值十二月,虽在江南,但天气仍然是很冷的,苏轼清晨携友出游,加之“细雨斜风”,哪怕是想象,也足以使人瑟瑟发抖。
然而词人仅仅以“作晓寒”三字带过,足见词人的旷达豪迈。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见与友同游的东坡内心是无比兴奋愉悦的,自然也就忽略了寒冷。
5.媚:
“媚”这一字是该首词上阕相当传神之处。
“媚”字有两意,一为谄媚,二为美好。此处个人觉得应取美好为宜,为使动用法,即在淡烟疏柳的衬托下使得放晴后的十里滩更加美好。
而写景即言情,词人极写景色之美好,更是为了烘托出内心的闲适畅快,与之当时的处境加以对照,苏轼那种乐观积极,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意跃然纸上。
百度将之翻译为淡烟疏柳似乎都在向放晴后的沙滩献媚,愚见以为不免过于鄙陋,不太符合词人的风格与心境。
6.漫漫:
指的是流入淮河的洛河水势浩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天一般不结冰。)
“漫漫”本意指的是水涨,满溢,此处引申为水势浩大,储光羲有诗云“春看湖水漫”即取此意。
而根据词人此时身处泗州来看,词人其实是看不见洛河汇入淮河之景的,因此该句纯属虚作,词人为何要虚写呢?但凡虚写,不可能无缘无故。
查看百度可以发现明显的疑点:在注释与翻译中,百度都将“漫漫”解释为水势浩大,而在鉴赏中却将“漫漫”解释为了混浊。“漫漫”在古汉语中也有玷污之意,也就是说此处是可以引申为“混浊”的意思,即洛河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背景解读:
淮河水浊,洛河水清,因此作前面的猜测也不无道理。
至于词人这句话究竟何意,映射了什么也可从词人先前的经历大致猜出一二。
7.雪沫乳花浮午盏:
雪沫,雪白也,意即白色的泡沫,乳花同意反复。
读者可能生疑,难道苏轼喝的是牛奶?然而切不可从字面理解,雪沫乳花指的是煎茶时上浮的白沫,在南宋时期,以将茶煎出白沫为贵。苏轼《西江月·茶词》中有:“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之语。
背景解读:
唐宋人煎茶与今人煮茶可大不一样。
像苏轼这些文人雅士,更是极力推崇煎茶,能煎茶绝对不会将就。
那么何谓煎茶?煎茶又与今人煮茶有什么不同呢?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煎茶有明确记载: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
意思就是水刚沸的时候就撒点盐进去调味,水适量即可,把多余的水洒了,丢掉多余的盐,(不要嫌弃味淡就多加盐,)否则不就是爱喝盐水了吗?(再煎,)等到第二次水沸的时候再舀出去一瓢水,用竹片搅动茶汤的中心,那么就把茶末搅在中心了。
当然唐宋人不会止于此,更有口味奇绝者会往茶汤里加入姜片或者别的什么香料,使口感更为丰富。
因此唐宋人煎好的茶最后呈糊状,很浓稠,与今人追求茶汤清澈透明截然不同。
我想“雪沫乳花”也就不难理解了吧,毕竟加了那么多料。
8.蓼茸蒿笋试春盘:
蓼(liao,第三声):一种辛辣的草;茸:草初生时细嫩柔软的样子,引申为嫩芽。蓼茸蒿笋此处泛指山野间的野菜。
春盘是一种旧俗,指的是在立春这一天把果蔬糕点装盘馈赠亲友。
此句读来尤为形象生动,满口生香,与前一句相映成趣,将词人携友于山间品茶野餐的淡然悠闲之意表现出来。
“试春盘”也值得斟酌,根据时间来看还未到立春,而词人已经急不可耐的要“试春盘”了,极写词人对春的期盼,结合词人的处境,更加凸显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9.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句内含哲理,个人以为这句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若是诟病前面几句只不过是文人的闲趣,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和阔大的境界,那么这一句则将全词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
人活一世真正有滋味的是什么?答曰:“真正有滋味的还是那平淡生活中清淡的欢愉。”
苏轼妙就妙在没有向老夫子一般说教,没有满篇讲大道理,而是向世人展现了自己平淡而有趣的生活,最后自然地引出“人间有味是清欢”,浑金璞玉,浑然天成,毫无造作,而境界为之一大。
译:
今天和士彦相约同游南山,因此尽管时值冬季,天气仍然寒冷,我还是一大早就出了门。
清晨,泗州飘着毛毛细雨,野外的风带着寒意,我不禁紧了紧我的衣领。然而,这斜风细雨却并不能消解我和士彦出游的兴致。
当日黄州偶逢的雨尚且不能使我感到狼狈与不适,今日这绵绵细雨又能奈我何呢?想来若是有一袭蓑衣,就算在这烟雨中飘零一生又有何妨!
缓步而行,我与士彦一同来到了淮河水畔,此时天已放晴,岸边稀疏而栽的柳树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隐隐约约,时隐时现,温煦的阳光洒落在烟雾氤氲的河滩上,一切都显得神秘而美好。
我望着那混浊的淮河水,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士彦啊,你想,那洛水是何等清澈,可当它汇入浊淮以后,不也还是要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么?”叹罢,我仍将目光投诸那浊浑的淮水。“苏兄何来如此感叹,人处当世,或求独立自在,此谓出世;或求深入社稷,此谓入世。如我等闲散之人,失意于世,倒也不妨独享这人间的清欢,至于他人同流,日久而浊,你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相视一笑,我对士彦说:“可往山间品茗。”于是我二人又徐徐而行,及至半山腰处,士彦与我掬雪而茗,煎至雪沫浮现,茶汤浓稠而馥郁,我二人又就地采摘山野间新鲜的野菜佐茶,茶汤的酽香与野菜的清香交织圆融,令人迷醉。
谁说鲜衣怒马,锦衣玉食,如烈火烹油般的生活才有滋味?像我与士彦这样,雪水煎茶,山肴野蔌,在这山间安享这清淡的欢愉,才是真正有滋味的生活呀。
思: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趣”的人。
他的趣在于即使处境再艰难,他也能发现平常生活中值得乐呵的事情,而且除了自嗨,苏轼也很擅长逗乐。
从夜游赤壁畅言天地日月,安抚愁绪满怀的友人,再到他与佛印禅师的互相调侃,我们都不难看出苏轼身上“乐天派”的气质。
谁说苏轼没有愁,没有苦,他受的苦绝对比一般人要多,但是苏轼就是能苦中作乐,这是他最为可贵的一点。
当年苏轼被贬儋州(海南地名),一般人都会被儋州环境之恶劣吓倒,叫苦不迭,而苏轼调整了一段时间也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甚至将先进的文明传授给当地的土人(至今仍有苏轼的雕像立于当地,世代受到瞻仰),闲暇之余他发现当地的生蚝简直是人间美味,大快朵颐之余还生怕朝臣知道此处有此等美味会来和自己抢。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种大道理谁都能懂,但又有几人能真正不牵肠挂肚?表面高呼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使人奋进,背地里愤世嫉俗,顾盼自怜,感叹生不逢时,无人赏识者大有人在。
这不妨说是一种可怜的虚伪,但凡沾染了这样的虚伪之气,断然不可能成为“有趣”的人的。
苏轼被世人公认为是“有趣”之人,难道是他不抱怨吗?不,他也会抱怨,然而抱怨完也就是了,擦擦脸,笑一笑,又能开开心心的过自己的日子。
苏轼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有苦也有乐。人生得意时他尽欢享乐;人生失意时,他消沉一阵后苦中作乐。只有真实的人才会有趣。
想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么?那就先做一个真实的人,我们有情感,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但亦不可得意忘形或是终日恹恹。
我想,“人间有味是清欢”不是一瞬间的大彻大悟,而是内心自然的表达,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