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制定指标,习惯不应该从任务发展而来。
2.起初只要萌生想做的念头时,就要迫使自己去做。
3.如果觉得疲倦失去动力,就要调整,思考激发兴趣的方式。
经历回顾:
读书的时候我讨厌写作,恐惧语文考试,脱离学习生涯后,我反倒开始自发地写作。刚开始出现想写的念头是应我内心痛苦时的诉求,希望通过写作抒发情绪并用理性去分析。写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平静甚至快乐的感觉。渐渐地我不但止于写分析情绪的内容,还写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以及想法。那时候我的写作都是断断续续的,大多是一段时间集中性的写,然后又有较长时间的写作空白期。
去年当我想再拿起笔来写时,因为很久不写而产生了一定的排斥,觉得自己语言贫乏思维不畅,不堪去做写作这样的事。但是幸好自己咬咬牙开了个头,结果在写的过程中找到了感觉,越写越开心。然而这种感觉也是暂时的,只要过几天不写马上就恢复对写作的排斥感。于是我只要产生一点想写的念头时,就会咬咬牙去写。
渐渐地我终于上轨了,如今头脑里一产生想法,我就会尽可能在最早的阶段把它写下来,或者先简要记一笔,等有空了马上写。就这样写作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
原因分析:
于是我便思考自己是怎么养成这个习惯的。首先我从来没有给自己设定指标性的规定,比如必须一天写一篇。我自知不适合这种形式上的自我约束,这样的约束不能使我养成长久的习惯,反而会让我感到无趣疲倦,并质疑此事的意义。
从理性上去分析这个观点,我认为通过做规定来养成习惯很容易形成心理预设,即这是一个任务。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就会忽视写作本身的愿望和写作过程的享受。本来应该是灵感推动自己去写作的,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挖灵感,或者一有灵感时就恭喜自己可以完成任务。一旦任务在内心强化后,灵感从流动的变为禁锢的,欲望从强烈的变为麻木的。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任务看似变成了习惯,但是不能长久,只要有暂停马上会打回原样,懒惰迅速掌握了主权,这就是因为一直是任务的约束产生的推动力而不是自发的欲望。
那么不给自己下硬性规定到底如何开个头呢?就是一旦自己萌生出想写的欲望时,一定要迫使自己马上动笔。障碍只存在于最初横在想做到做之间的懒惰中。先让身体养成从想到做的快速实现的连锁反应,然后在写的过程中自然会增加对这件事的喜爱程度。虽然开始是有逼迫这个动作,但是这和任务式的逼迫不同,它是基于产生的灵感和欲望去推动的,是随机的不是固定的。在拆掉任务的框架,凭欲望去做事后,创造出的成果甚至超过了本来要设定的范围,也就是说现在何止一天一篇,有时是一天六篇,尽管零产出的日子也有。
我为什么会喜欢上写作呢?上面我说写着写着就加深了对此事的喜爱程度,然而并不是每件事都会有这样的发展轨迹。有些事可能就是天命,是与身俱来的喜好。虽然我自知文笔是自己的短板,学生时代就为写作而苦恼,但是我一向认为自己算是爱思考的人,思想只有通过文字才得以表达,每当我把思想顺畅并准确地化为文字时,感到无比的满足。于是我就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它俩成了相辅相成的兄弟。我是将自己对于思考的热爱转化到写作上了。
再看我在阅读习惯上的培养就没有写作来得顺利,因为写作是纯主动的,阅读大多是被动的,当我不喜欢某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思维顺序时我就会对阅读产生厌恶,此时我就要想想自己为什么阅读,如何进行调整重新激发兴趣。对我来说阅读当然是为了了解更多,也要了解更多的思想。我应该将对于思考的热爱助力于阅读,比如带着疑问去阅读,阅读就是一个寻宝的过程,不一定要顺着作者写的顺序去看,可以跳跃着看,前前后后来回看,要一边思考一边阅读。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能抵抗我在阅读时产生的疲劳和厌倦,不过我还在摸索中。
总结:
任何事要养成一个习惯,都不要停留在形式上的坚持,从欲望出发,迫使自己去做,过程中时刻问自己是否开心是否有成就感,不断调整策略,找出能重新激发自己动力的点,直到挖掘出自己真正的热情,被一波又一波不会消失的热情包围时,习惯就养成了,而且不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