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绪下的思考,很多时候是在收集偏见。
认知层面是很难改变情绪的,一种感受不可能被压抑下去,压抑只会让你一次性爆发,但是一种感受可以被另一种感受代替。”——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92474/answer/44537102
当跟长辈说着什么事,双方嗓门已经渐渐大起来的时候,自己的道理和对方的道理,就开始越来越进不去对方的耳朵。嗓门大起来的时候,感觉潜意识下已经把注意力放到“你嗓门大你了不起啊”然后开始其实拼的是嗓门,而不是道理,所以道理用着大嗓门一边又一边重复后,若一方感受到气焰被盖或开始不就事论事,那人格攻击就要开始了……这样真不好,两败惧伤,可是很多时候很多人知道,还是一次又一次弄成这样。
根据文章开头引用的原理,嗓门大起来的时候,情绪就上来了,就算知道对方说的有他的道理,认知却很难很快就把自己上来的情绪憋回去,这股负能量被激发出来了,总要以某种方式消化掉,所以我们很容易选择对着对方发射的方式或者选择作为是对对方能量的回应的方式。但是,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个方式,来更好地避免两败俱伤:换一种情绪节奏感受或事件里。
前些天,奶奶炒卷心菜,我建议说放酱油炒也很好吃的。她没接受。我跟她反驳,结果无效,弄的老人家不开心。其实现在想她不接受,干嘛要她接受,我可以问她“那我自己再炒一份放酱油的手撕包菜好吧?这样我可以多吃点饭,奶奶希望孙女长得白胖些的吧?”这样换一下情绪节奏感受,跳到了下个场景里不是更好么?
那天进行了以下一场不怎么好的对话。 但分析它又很好玩。
奶奶很少吃过馆子里各种不同口味和做法的菜,我建议放酱油时,她觉得我嫌她现在做的卷心菜不好吃,说:“我就没见附近街坊邻居炒菜放酱油的!放酱油多难看,肯定难吃!” 我说,“我吃过不同的馆子,有一种卷心菜做法,放酱油叫手撕包菜,受很多人喜爱的!还有其他菜放酱油我吃过,很多都好吃的呀!" 奶奶嗓门有点大起来应到:“我可没像你馆子馆子的,你吃过什么这个菜那个菜,我可没怎么吃过,我不放酱油炒照样好吃的很。” "那你下次试一部分用酱油炒一下,觉得好吃以后可以放酱油炒,觉得不好吃就不用好了嘛!” 这时我觉得她用这个语气和这样的逻辑,我的嗓门也开始有点大起来了。 “我下次也不会放!”
其实有一次,我有炒一些菜,大多放过酱油,奶奶是觉得那些菜是好吃的。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1、当我建议放酱油时,她觉得自己做的菜被嫌弃,自己的做法又是她的认知,对老人来说,她的一些经验性认知被改变,会比常人更感到没安全感吧。所以,我的建议给她带来安全感降低的情绪感受。2、我吃过各种馆子各种菜肴知道各种做法,在奶奶那是感受的是我显示出一种优越感,她如果承认我的“优越”,她会觉得自己落伍,照样获得不安感,所以她说我可没像你那样馆子馆子的,否定我的“优越”,顺便显示出自己的朴素来批判我的“优越”,哇塞,奶奶还会用概念升级这一招啊! 其实这样一说,奶奶下次也就不怕自己在我面前被落伍的感受了,因为她的朴素这种优越的中华传统美德,可以在道德至高点上蔑视战胜我的“优越”。3、她说下次还是不会放酱油。她这样说,维护了自己的立场和威严。
她全程的反应,是情绪感受主导了道理论战,虽然她可以更开明的说,“好啊,我尝试一下用酱油炒。“但她没接受,对她来说,对她本身也还都是有利的样纸。但我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对双方都有利,既能照顾好奶奶的情绪,又能照顾好自己的味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