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地,春天的脚步近了,带来了回味与期盼。春节将至,年味渐浓。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深处是否藏着一份乡愁?是否萦绕着一份挥之不去的儿时的味道?
记忆的闸门,不经意间被打开,儿时的一切仿佛电影放映般呈现于眼前,我随手一挥,带不走的是家乡的味道。阔别家乡多年,家乡美食的味道时常在我心头缭绕,勾起我的馋虫,引得胃君蠢蠢欲动。
食在广州,味在潮汕。在潮汕的美食版图中,有一类小吃历经五百多年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就是“粿”。各种粿品为潮汕人的春节添上浓浓的一抹年味。
粿,米食也。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粿品。简单的米食,经潮汕人的巧手,就成了主食米饭之外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有潮汕歌谣唱道:“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鲎粿软粿牛肉粿,菜头圆卡壳桃粿。”更有谚语云:“时令做时粿,时令防时病”。不同时令做的粿有不同的防病功效。比如春节做红桃粿、鼠曲粿,红桃粿可健脾消食,鼠曲粿可预防春寒咳嗽;又比如元宵节做萝卜粿,有去邪热气之功效……粿品种类繁多,美味可口。
粿,不仅是美味的小吃,也是潮汕人祭神拜祖的必备祭品,寄予了潮汕人的美好愿望。红桃粿被染成红色,代表了吉祥如意的象征;鼠曲粿印成桃形,表达了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白饭粿桃,采用糯米饭作馅,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的希翼;还有各种蒸粿,寄予了蒸蒸日上的愿望。这是潮汕人的粿文化。
春节前,潮汕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们都很忙,除了要张罗备办特色年货外,还要制作各式各样的粿品。谚语云:年到节到,唔闲到哭。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忙里忙外的,不得停歇。
孩童时期,我最喜欢和母亲去野外采摘鼠曲草,来制作鼠曲粿。只见母亲挽上一个小箩筐,牵着我的小手,沐着金粉一般的晨光,走在田间小径上。
鼠曲草最爱在田边扎堆生长,多藏于杂草间,不仔细端详的话很容易就错过了。这种野草叶子没有叶柄,两面有白色绒毛。黄色的花朵小而圆,果实呈倒卵形,容易脱落。我们要趁着它还未开花时采摘最嫩的芯叶,留下根部,春风雨露后又可以长出嫩叶。鲜嫩的叶瓣上常停留着水珠,晶莹剔透,收藏着每一缕细碎的阳光。
采摘满满的一箩筐鼠曲草后,清洗干净,晾晒几日,煮熟,捣汁,捣得越细越好。连菜带汁,备用。
粿皮采用的是粳米粉,但不是简单地把粳米粉冲开水和成粉团,而是先要用水浸泡隔夜。潮汕人认为使用机器干磨粳米粉会缺乏粘度,做出来的粿品不够幼滑,因而采用最传统的水磨磨粉,粳米米浆香浓。上蒸笼将粳米浆蒸熟,粿皮爽滑,吃时不易粘牙。
加入鼠曲草汤汁,加入薯粉与粿皮混合揉成色泽均匀的面团,包上由春笋、豆腐干和肥肉切丁炒制而成的馅料,用粿印(模)印成桃形,放置于新鲜的芭蕉叶上入锅蒸熟,一股混合着芭蕉叶气息和鼠曲草香味的芳香扑鼻而来,不禁让人垂涎三尺。
我母亲常说,做粿需要精工细作,“无工做幼粿”、“鬓歪歪做无雅粿”,不花功夫是做不好的。小时候我常跟着母亲学做鼠曲粿,每次我用粿印印出来的粿不是粿面不平整,就是粿皮会有破洞。做粿对于急躁的我来说实在是一项考验。
看似简单的做粿,每道工序都很讲究。旧时,更以过年做粿来衡量一个潮汕女人贤惠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做粿的精细考究,就连木雕模子都刻制得极为精细,凸显了潮汕人的纤细品性。
鼠曲粿,蒸熟即可吃,也可以煎熟吃。馅料多样的粿品,咸甜各有特色。煎出来的粿外皮香脆,内里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做粿,贯穿在潮汕人的整个生活图景中,糅合了乡情与亲情,也连接着苦与乐。过年,一家人围坐着做粿成了一种别样的风景和年味。
时间会褪去,记忆会模糊,但是曾经的年味却时常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深埋于我们的记忆中。粿香飘溢的时节,疗愈着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让美味在舌尖上舞蹈。
无论走过多少的闯荡,无论怀揣多大的梦想,愿家乡美食的味道抚慰你的心和胃,直通幸福。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羽西X简书|儿时的年味】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