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从一个视频说起: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在高铁上公然闹事,不断叫年轻乘客给她让座,态度极其恶劣。经过验票,老人买的是站票,没有对应座位。但老人不依不饶,还谎称自己是盲人,必须给她安排座位。几番争执后,一位男乘务员上前劝阻,希望不要再无理取闹。老人突然大喊,“你干嘛?你要强奸啊!?”这一喊,惊呆了所有乘客。
这位老奶奶你可知道别人帮助你,是对你的情分,换句残忍一点的话说:不帮助你,也是本分!但现在好多人却肆无忌惮或恶意利用他人善良,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人都是成年人,在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后,他们没有愈发成熟,身体虽长大,但思想却停留在婴儿阶段。他们极度自私,只求索取没有奉献;他们不管规则、法律、道德,明明很大个的人了,还像宝宝一样要人宠。这样的人,我们经常称之为巨婴。
什么是“巨婴”?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纪和身体,但心智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呈现“幼态持续”状。他们极度自私,只求索取没有奉献,绝对的以自我为中心,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
一般来说,18岁就可以算成年人了,可以自食其力了,但是如今啃老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而有一些老人却总是倚老卖老,活成一个蛮不讲理的熊孩子。
巨婴经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眼中,所有人都得按照他的想法来。习惯满足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严重脱离现实,不能接受与自己预期不符的事物。他们习惯依赖于别人,从他人身上索取,一旦需求没有被满足,就无法适应社会,甚至出现偏激行为,无理取闹,甚至拿生命要挟。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有些中国人的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为了让迟到的丈夫能赶上高铁,女教师拦住高铁不让开车”、“四肢健全的23岁小伙,因为没人喂饭活活饿死在家中”、“频繁发生的老人碰瓷或讹诈扶助者”、“为了祈福,把铜钱扔进即将起飞的飞机螺旋桨里”等等之类的事件时而常见,单一看似乎是典型,但却不是个例。
2010年12月,18名复旦学生违规进入黄山未开放区域冒险,被困后报警求助。负责营救复旦十八驴的民警张宁海不幸坠崖牺牲。让人心寒的是:脱险后的复旦十八驴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哀悼牺牲的民警,而是讨论如何媒体公关,如果推卸责任?甚至发言称警察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我们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前面那条路,每逢放学的时候是非常拥挤的,但是经常有很多去接孙子孙女的老人,却总是走在本身就并不宽敞的路中间。有一次我开车经过那里,一个老人拉着他的孙子在我车子前面慢悠悠的走,还一边和孙子聊天,根本就不顾及后面一长串的车辆在等着他,实在忍不住按了一下喇叭,这一下子可不得了,老人转过身来,很生气的大力拍打我汽车的前盖说:“你开汽车就了不起啊?按什么喇叭?你知不知道我是有心脏病的?你要是把我吓坏了,你要送我去医院”,而且说着说着就靠在我的车前面不走了,后来还是出动了警察来调解,足足耽搁了一个多小时。
这种巨婴一旦遇到无法依照自己意愿发展的事情,就会使用婴儿般的方式来抗议,试图通过哭闹、喊叫、肢体冲突等极端方法来使他人甚至周围环境屈服或退让,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在部队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几个战友去出差,买的是前面几排的几个座位,但是上车以后发现座位被别人占用了,占用座位的人跟我们说,不是说解放军处处都会为人民着想吗?后面还有位子,你们到后面坐就行了。我们当时好声好气的跟他们解释,说大家都要按座位来就坐,结果还引起了周围人对我们的指责,说什么现在的军人啊,可不比以前了,没有素质。
中国有句很让人讨厌的名言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很多社会巨婴违反规则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严重处理,相反,还有很多巨婴获得了同情、利益和好处。很多巨婴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会更加肆无忌惮的违反规则。
说完了巨婴,其实上现在熊孩子同样也是非常令人头疼,这些熊孩子有的是完全不懂,有的是半懂不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考虑别人,不考虑其他,都是只管自己是否喜欢是否高兴。无可质疑,这些熊孩子长大以后基本上都有巨婴的潜质。
我们常说: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父母。很多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希望孩子读好书,接受最好的教育。其他的事都不用干,孩子只需好好读书,家里上下里外的活父母全部包办。孩子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于舒服安逸的环境中长大,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更难去理解父母的不易,把父母给他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当他们离开父母,走进社会,也是用在家里的那套标准去对待和衡量身边的人和事,一旦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自身利益优先,其他的人事物都让向他退让和妥协。另外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成绩抱着永不满足的心态,成绩之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方面更是无从知道。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责任、自我控制、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家长无视孩子的正常发展需求,强迫孩子要听他们的话,遵从自己指示。却没有想到父母过于苛刻的要求会让孩子心生反感,产生逆反情绪,也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导致成年后会出现更大的心理问题。父母的溺爱,让很多习惯了安逸,一旦这份保护没有了,他就无法自己应对现实。
我有一个朋友阿虹,她的儿子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版本。在我们的印象中,从小特别乖巧,成绩特别好,反正每次我们到她家看到的都是他在学习,或者是看书。我这个朋友夫妻两个都是拿工资的,收入也不是特别高,但是还是尽量的满足孩子,而这个孩子也是特别的令她欣慰,高考的时候考入了北大,后来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了几年。这中间我们有十几年没见过面,去年的时候我们无意中在一个超市中碰到了,聊着聊着自然聊起她这个很优秀的儿子,虹说起儿子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了担忧的神情。她同龄的朋友的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有的甚至都有两个孩子,但是她这个优秀的儿子年近四十了却仍在读书,考了一本证又一本证,至今不肯出去工作,也没交过女朋友,更不提成家立业的事。虹说我现在即将退休了,我也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以后如果我不在了,他可怎么办呢?
可以说“巨婴”都是“母爱泛滥”的结果。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每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从小到大都会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小的时候怕摔着,怕碰着,怕衣服穿少了,怕吃饭不可口,怕在外受人欺负,长大了,操心读书,帮填志愿、找工作、找房子,找对象,甚至生孩子,恨不得把一切都为孩子包办起来,帮孩子做好铺平前方的路。
这是保护,也是控制。然而就是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孩子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被妈妈充满母爱的刀,雕刻成后来脆弱、依赖、没担当、没主见的模样。母爱如天,一切包办,“控制型父母+没限度的娇养=一个一辈子无法断奶的巨婴”。
这样的父母很像养一只宠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以至于他们“成年”后,继续使用这种扭曲畸形的宠物心理去对付、要求陌生人。而不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理智、平等的交流。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张弛有度。既要关爱,也要严厉。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培养。如果父母包办了孩子的生活,只会削弱他们应对社会的能力。我们要知道,作为父母只能陪孩子走一段路程,孩子的人生终归是要自己去面对。如果从小没有被好好培养,当孩子面对现实社会时,只会被击溃内心。
不管是巨婴还是熊孩子,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肯定有其前因和后果,但不管是巨婴还是熊孩子,从长远上来讲,不仅是毁三代,而且会毁了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当就从一个家庭来讲的话,巨婴也好,熊孩子也好,给我们带来的可能只是一些无奈,也可能只是一些伤害,但是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后果。这一切是不是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呢?我们不妨仔细回想,生活中你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意无意把孩子往“巨婴”路上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