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做采访,主人公年近不惑,事业有成,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在圈内被尊称为“XX哥”,是个大佬级别的存在,知名度和地位显然都已是人上人的概念。
经理说,采访稿重点突出他虽生在富二代家庭,但这么多年徒手打天下的作风,不依靠父亲,有别于吃喝玩乐之辈。
我说,他创业的第一笔资金就是他父亲投资的。
这位Boss,在一个偏门冷门的行业,坚持了十几年,经理说,这是何等的魄力,应该被赞扬,写进去。当然,我一定会写进去,但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他有魄力,是他有钱,或者说,他父亲有钱。
你见过一个养家不易温饱成难,或还着房贷,或租房的人为了爱好和梦想坚持十几年,甚至业务亏损都没有放弃的人吗?
冷门行业是什么?烧钱的行当。
他所做产品的标价,个个是富豪才能买得起的价码,他的一套产品,顶这个市中心十平米房子的价格了。
你说,在最初不被大众市场认可,常有入不敷出的时刻,他怎么熬过来的?当然是本身有钱,不愁这点亏损。
经理笑着骂我:还能不能有点情怀了,脑袋被钱打洞啦。
以前我总觉得情怀高于一切,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足常乐。
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就连知足常乐这四个字都是建立在真正的富足之上,没有“足”,你拿什么乐?
租着一居室下个馆子都要考量再三,是知足常乐?
吃着肉夹馍,计较着老板给的红烧肉比昨天少了点,是知足常乐?
看见喜欢的衣服喜欢的包喜欢的化妆品买不起,是知足常乐?
还是说,眼看着别人的诗与远方,自己只能去附近的免费公园溜达,这才是知足常乐?
社会之所以在发展,就是人们极其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不满足于吃饱就睡的状态,一心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所以,有钱,从某种层面来说,才足以支撑人的各种需求。
没有钱,谈什么爱好?
看中情怀的,说明本身并不缺钱;拥有的,才有资格说不在乎。
那些总说有钱未必快乐的人,讲真,没钱更不快乐啊。
多年前给我认识一个女孩儿,曾是典型的北漂一族,一个月两千块钱的工资,住的是最便宜的地下室,她居住的地方,我去过一次,低矮的天花板,没有窗户,就算有,也根本不可能有阳光照进来,地上的白天,与地下全无关系,只要在家,必须开灯;那里有很大的空间,一整层的地下室,住在这里的人们用公共卫生间,不能做饭,油烟味不好散出去。
你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生活吗?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儿,窝在这里,拿着一份基本只够保底的工资,每一餐的花费,都不能超过十块钱,泡面是她最常吃的食物。
当时我们有个共同的朋友劝她,这么辛苦,为什么还漂着?
她说,没有办法啊,因为她在老家的父母也很贫穷,无法支撑她过多的生活费,她还有个面临高考的妹妹。
她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挣很多很多钱。那会儿金融危机还未出现,北京的房价还处于温和的状态,她说,要在北京买一套房子。
她是真的在努力,不是发个朋友圈秀一秀的那种,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下了班就做兼职,脑子里除了省钱就是赚钱的概念,我们约她出门,都要看她的档期。
其实,她也有自己的爱好,也想打扮漂亮时尚的出去玩,也不喜欢住在地下室里,这看不到尽头的黑夜,她也过够了。
你说,她有什么办法?
总不能一辈子都过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普通的上班甚至兼职无法实现她的买房梦,她就去做销售,一个个电话打出去,一个个客户跑下来,一双运动鞋穿到鞋底开胶,无论客户什么态度,她都要保持笑脸如花,有时候被讽刺的很过分,她就偷偷的跑到卫生间去哭,哭完了继续走访下一个客户;去做银行保险,以前她对推销保险的人特别无感,可后来,这却成了她谋生的手段。
多年以后,她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有房有车,也有了家,她跟我开玩笑,说那会儿居然从来没想过,留在北京的最佳捷径,其实就是嫁一个北京人,或者,有钱人。
玩笑归玩笑,她却身体力行的实现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她说现在还是在努力,还是希望多挣一点。
曾看过一个故事,女孩儿去吃饭,老板多收了两块钱,她为了这两块钱与老板争吵许久,最后忍不住大哭起来。
她说,她不是为了这两块钱,而是哭自己居然过着为两块钱斤斤计较的日子,没有钱,让人卑微到尘埃里去。
其实抛开遥远的梦想不谈,现实来说,努力,就是为了多挣钱。
多挣一百块,就能多一百块的选择,贫穷靠钱翻盘和带来希望,富有靠钱提升地位和锦上添花。
如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都在各自奋斗着,想要存款更多一点,理财的回报更丰厚一点,想要将来孩子的教育条件更好一点,生病去医院不用因为缺钱而无法治疗,看中一件喜欢的商品不必纠结几个月都舍不得买。
我不信你没想过喝咖啡,带着名牌表,翻翻报纸,聊聊小天的日子,心情不好就去瑞士滑个雪,恋爱了就相约北极看个极光,失恋的时候环游世界疗伤,跟闺蜜逛街都是去香榭丽舍大道。
所以,你整天瞎迷茫什么?浮躁什么?失个恋要死要活的干什么?熬夜看什么韩剧,没钱你就整天只能吃路边摊的地沟油,挤公交,连个车都打不起。
不整那些虚的,多挣钱,就是你努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