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这个平台开通账号7年多了,仅仅写了53篇文章、10.6万字,我属于不勤快的那一类人。简书也经过多次的更新迭代,现在新的规则我已经看不懂了。
曾经的我也因为粉丝和流量,研究过大众的喜好、观察过哪一类的专题粉丝多、加入哪些群容易过稿、不购买会员是不是就上不了首页、怎样投稿增加文章的曝光率、怎样配图更容易吸引粉丝、什么时间点投稿最易过稿等等问题,因此尝试写过感情文、干货分享文、鸡汤文,但是几次转型后数据依然可怜巴巴,索性也就不为“迎合数据”而写作了,想写的时候就记录一下,不想写的时候就连看也不看。
当然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并不值得推荐,也很难取得成功。不过,我觉得坚持写作,也不是人们所谓的“日更”,为了打卡而凑字数,为了所谓的“日更达人”称号而制造“文字灾难”。
现在很多做微信公众号的人为了增加粉丝的“粘性”也坚持“日更”,他们调侃自己是“公号狗”,甚至坐地铁、上厕所、吃饭都抱着电脑在写。但是,我觉得如果当你觉得“日更”扰乱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破坏了自己的心情,并且“日更”并没有提高生活的物质质量的时候,就没有“日更”的必要了。
我想到自己最开始写东西,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学校创建了一本校刊,每个月每个班级发一本,大家都抢着看。我觉得如果能在校刊上面发一篇文章,让大家都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应该是一件很值得吹牛的事情。
于是在虚荣心作祟下,我开始偷偷写稿投稿,真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既想让人家看到我发表成功的样子,又害怕让同学们看到我投稿而不刊发的尴尬,于是我总是利用刚下课的时间第一个跑下楼到一楼楼道的木质投稿箱前把自己写的拙劣的文字投进去。就这样偷偷摸摸地不知道往里面塞了多少次。
也许是我锲而不舍的厚脸皮让人家给了人情分,在投了两个月后,真的刊发了我写的一篇小文章,后来这本校刊被我珍藏了十几年。我想那时候的虚荣心,跟现在每发一篇文章就看增长了多少粉丝、评论了多少、点赞了多少一样,并没有真正注意过文章的内容,它只是满足虚荣心的一种工具,一种实现个人目的的媒介。
现在的自媒体,也是一样,关心的是怎么能够蹭热点、增流量,怎么起一个有噱头的名字,怎么能够快速“10W+”,怎么能够最快地接广告有收益,而把自媒体最重要的内容放在了其次。所以在这样的大浪淘沙之下,一些自媒体死掉 了,一些火了起来。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写作究竟了为了什么?我们写作的初心是什么?
如果仅仅把写作当成赚钱的工具,当作满足虚荣心的载体,那么我们很难找到持续写作的动力,反而会把写作当成一种心理负担,压抑自己的心情。
我觉得,写作的初心,就像是“简书”这两个字一样,就是简单书写,不要在文字上赋予那么多复杂的属性,摒弃那些浮躁的心理,把写作当做一种梳理,跟文字对话、跟心灵对话,在文字的记录中复盘和反思自己。不要过多去关注别人在意什么,而要反观自己学到了什么,成长了多少。
写作,是心灵上盛开的一朵花,透过阳光、拭去阴霾,给了情绪和心灵一个汩汩流淌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