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问:“中文能听到吗?”(僧众笑的开心)
早上讲解的主题是禅修,下午是文殊菩萨的灌顶。一般来说有不同种类的文殊菩萨,下午会要给予的是语狮子的文殊。主要是自己从小对这一尊比较熟悉,所以下午会给予这一尊的灌顶。
在讲到禅修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老师必须自己要有禅修经验,他才可以教。如果他自己都没有什么经验的话,那他也说不出些什么。我就是属于这种状况,自己并没有怎么特别的做禅修。我最记得有些记者,也会来问我说:“法王,您一早起来第一件事情会做什么呢?”
从他们的问题听起来好像蛮期待我一早起来会禅修。因为他们也知道,像尊者每天早上醒来都会花一段时间有规律的禅修。但是我并没有。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也很不好意思!(法王自己摸摸头)我也不好意思说我没有,我也不好意思说我有在每天早上修,所以我总觉得,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点困难,有点不好意思!
而我试着在做的是什么呢?是试着每天在行住坐卧的时候随时提醒自己随时保持觉知(Awareness),也就是觉知到自己每一个当下在做什么,随时觉知着自己的行住坐卧,觉知自己的言行举止,试着活在每一个当下。但话又说回来,我也没有做什么有规律的禅修,所以在这方面我也没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做分享。或许主办单位就知道我没有做什么禅修,故意要安排今天的课程,测试测试我吧!看我要怎么教吧!(众笑)
就像大家知道的,现在世界各个地方的许多人,对禅修越来越有兴趣。从一个咨讯上我们可以了解这种趋势,从谷歌搜索中可以看的出来,这几年时间的一组数据表明,搜寻「佛教」这个名词的人越来越少,而搜寻所谓的「禅修」「正念」的人越来越多,从这里可以看到大家的兴趣,我觉得从这里也在告诉我们一个讯息。人们对那种披着宗教外衣或者宗教色彩的东西并不再有兴趣了,转而对那些跟佛教内涵有关的兴趣开始增长了,譬如说什么是修心、禅修,或者说Mindfulness,还有一些正念跟觉知的方法,大家是非常非常有兴趣。
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愿意接受一些修行的观念,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 这对于我们来说,给予教学人以及佛教徒来说的一个提示就是,应该更关注在这样一个议题上,更推广觉知跟禅修。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我觉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是值得我们担忧的,因为我也看到一个现象就是,「禅修」和「正念」这类的主题,好像正在变成一种流行商品,我发现它们慢慢失去了一些本有的传统价值。
就像瑜伽现在的状况一样,它现在已经变成很流行的一种运动,但其实瑜伽它是古印度,传统以来非常重要的、甚至于是一种秘密自修的心灵修炼的方式,但现在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商品。所以我觉得「禅修」好像也有这种演变的趋势,好像已经开示远离了它的本源和初衷,以及它的核心价值,我认为这是危险的一个方面,是要值得我们注意的。
认知禅修的意义和价值比禅修技巧更重要
如果把禅修比喻为身体的话,那么头就很重要。所以在禅修之前,为了不要失去禅修它真正的价值,那么我们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禅修?为什么要修行?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动机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在我们刚开始接触禅修之前,要比较谨慎的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要在头脑上弄清楚自己禅修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许多人都花太多时间在禅修或修行的一些技巧上面,这相对而言其实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有没有准备好?心境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在心境上給自己准备好一个禅修的环境?还有刚刚谈到,为什么要禅修的动机有没有自己清楚的了解?我觉得这比起禅修的技巧更为重要。
这里我想举一个故事来做说明,这个故事是有关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的故事。
第三世噶玛巴比较特别,它是在历代的噶玛巴中特别精通禅修的一位大师,他也带出了很多弟子,都是些大成就者。
故事上有一段记载。
有一天他的一个弟子问第三世噶玛巴:“请问有没有一种口诀(就是禅修方法/技巧)是我不用做任何的修持就可以达到结果(成就)的?如果有这样一个什么都不修,就可以成就的口诀可以教授的话,请告诉我!”
这时第三世噶玛巴想了一下,就说:“有!是有这种不用修就可以达到成就解脱的方法,是有的!但是,如果我给了你这个口诀后,它不一定有用!”
这个弟子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接着噶玛巴就解释了,他说:“因为你呢,还是会觉得我要修什么,你放不下我要修的这样一个念头,所以就算给了你一个不用修就成就的口诀和方法,但因为你自己心中还是会觉得我该做些什么,该要去试着去修这个口诀,因此你没有办法真正的达到无修而成就,所以就算有这种无修而成就的口诀给了你,也是没有用处的,也帮不上你!”
所以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禅修的重点其实都不在于那些技巧, 真正的重点其实是能够放下,能够释怀,全然的一种松坦放松,这个其实才是禅修的重点。
止静 放轻松、静下来
讲到禅修时,有个词叫做「香玛塔」samatha ,也就是「止静」的禅修。
那什么叫做「止」的禅修呢?就是心的专一,而且是非常非常的专注专一。就有点像把水集中的注入一个水管当中,然后非常集中强力的把水喷发出去,总之就是要非常集中、非常收摄的意思。
我觉得这对于现代的人们,尤其生活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因为我们的心都很容易散乱,很容易不安,尤其在我们的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各种诱惑越来越多,各种让自己散乱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自己的心很不小心的就会散乱掉,而且根本就没有发现心散乱了。这时做「止」的禅修就可以帮助你的心回来,也叫内摄,就是让心向内收摄,平息各种念头。
所以我觉得,如果想要学习禅修,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试着能够让自己先静得下来,同时是放轻松的。 也就是放轻松,静下来,我觉得这是第一步该做的修行。
观呼吸的禅修
今天我想讲一个简单的能帮助我们静下来的一个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吸。
就像在昨天我有谈到,禅修时最主要的是自己要专注在某一个对境,就是某一个东西上面。
这种对境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个真正的实体,一个事物,一个东西,比如说一个东西在你前面,然后你的心就专注在它上面,放轻松然后安住。
再一种是内在的,是无形的,比如说观想出一个画面,然后就专注这个画面上,然后让心专注安住下来。
所以大致就这两种,有形或无形,外在或内在,让心专注安住于此。
但今天要讲的是呼吸。 因为,呼吸是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找寻,不用去寻找一个眼前有没有东西让你专注的东西。我们只要稍微觉知一下,就知道:“嗯,我现在在呼吸!一呼一吸是自己本来就有的!”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方便平时就能用的方法。
能让心瞬间安住下来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觉知自己的呼吸。呼气的时候,就觉知呼气,把觉知力百分之百的专一的放在呼气上,缓缓呼气,同时带着完全感恩欣赏的心,专注在呼气上。之所以这样去观察自己的呼吸,是因为当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去觉知呼吸时,会很容易的发现呼吸是没有中断的,它是持续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因为呼吸没有中断,所以觉知也可以没有中断的专注在呼吸之上。
一呼一吸,专注在上面!
如果你发现,觉知呼吸时,又散乱了,没有关系,再回到呼吸上就好了,总之这个过程的重点是:放轻松!Relax!
放松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听到放松,会以为是刻意的,或者是想尽办法的想要做些什么来放松,很多人一提到放松会觉得我该做些什么!但这其实本身就已经不能放松了,这是无法真正放松真正的!当我们说放松时,不要试着去放松,因为当你想要试着去放松时就已经不能再放松了!
总之禅修时不要刻意去做什么,而「放松」在这里很关键。在传统的大圆满跟大手印这些禅修方法中,有提到一段话,告诉我们,就是——
在行走的时候,就试着禅修!
在讲话的时候,试着禅修!
在行住坐卧的时候,都试着动静如一的、放轻松的禅修。
换句话说,不要在静的时候想着要动,或者动的时候想着要静,不要这样!
因为我们常常会出现的情况是:哎呀!我本来应该要静的,怎么又有个念头出来了呢?你又要把自己从有了这个念头想到拉到没有念头的静中, 或者动的时候,你又觉得不应该动,要静下来,这样子就没有能够处在一种放松、觉知的自然的状态!
所以回到禅修的方法,大圆满大手印告诉我们的这个方法的意思就是:
试着在专注在某件事上时,可能散乱了,没有关系!也不要再刻意做什么!
你接着就继续觉知下一件事情上,就是接下来让你散乱的事情上。所以静的时候就安住在静中,但是如果发现动念了,没有关系,接着就觉知到自己有动念,知道自己动了念、安住在动念上,就可以了。你是随时随地的觉知着自己的起心动念,随时随地的观照到自己的念头和当下的状态就可以了。 因为心是活跃、是动态的!因此你也就在每一个动态当中,保持一种自在、一种轻松,还有一种觉知,这就是禅修的要点。
观呼吸的误区
现在再讲回到呼吸。当我们讲到观察呼吸时,有的人会有一种误解,就是刻意的去观察呼吸。当我们一谈到要观呼吸时,就会容易用力!这有点像远距离的狙击手,要用望远镜,憋着气的这样专注的去看目标!
观呼吸没有这么严重,也不需要这么有压力,不然很多人会说,我观不下去,我一观呼吸,呼吸就会变得很喘,然后气也变的不顺了!这样就不是观呼吸!
观呼吸很重要的是要「自然」,保持自然的呼吸。就是觉知前怎么呼吸,那就怎么呼吸,就让它自然呼吸。缓慢的、自然流动的,现在吸气,又呼气;它是顺畅的,流动自在的。所以当呼气时,你只是觉知气呼出去。
你呼吸韵律和频率原本是怎样的就让它那样,然后气吸进来时,再觉知它被吸进来。
所以比如说你现在在呼吸,不用改变你当下的呼吸方式和频率,不用刻意改变自己的呼吸,自然就好,呼吸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只是单纯的觉知吸气呼气,仅此而已!
每个人平常都在呼吸,所以这个禅修方式就是,你只是觉知自己在呼吸!然后放松的觉知到气呼出去,吸进来。
当然大家可能听到一个方法——数息!就是计算呼气和吸气的次数。但我觉得不用数息也是可以的!就放轻松,刚刚讲的,觉知呼气和吸气就可以了!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的时候,又要数息又要觉知反而就乱了。我自己不是很习惯数呼吸,因此我觉得不用数,大家就是单纯的觉知呼吸,保持自然就好!
另外禅修的一个要点就是,一开始时,禅修的练习可以多次分段进行,每次练习的时间不用太久,短时间高频率的练习。把觉知呼吸的练习分段在一天生活中,每次短时间的专注一下,分段多次,这是一开始禅修的要点。
当然, 我们身处在繁忙的时代,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挤不出太多时间做这样太多的禅修的专注练习。所以如果我们要达成,传统经典中所形容的那种心的专注和止的成就就很不容易了。传统上来说一个人需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不断不断的练习,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做这样一种「止」的禅修,或者说专注的禅修的练习,它才有可能达到经典中描述的「止」的境界。
但无论如何,这样短时间多次数的练习对我们现代人还是会有用。如果你真正开始练习的话,你会发现一天当中偶尔专注在呼吸上这几分钟, 其实它就会让自己放松、也会专注。
但要达到经典里面所形容的那种安定的止的境界,却不那么容易。尤其要找到一个经典上形容的那种安静的地方来禅修也并不容易,我们现在到哪里都有手机,很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在现代要做那样的禅修也不见得那么容易。
总而言之,禅修很重要的就是开始,如果你现在正在做准备,想要试着做这样的修持,那有一个提醒就是,开头是最重要的,即要善始。因为它会影响你日后整个的修持,尤其禅修更是重要,开头的时候就要注意。特别是禅修这种专注的练习,它从某方面来说可以说会很无聊,尤其是现代人喜欢那种刺激的事情。相对于那些其他的东西,在刚开始时禅修对于你来说可能是比较无聊的事情,所以一开始时,趁着自己还有兴趣的时候,更要努力去练习。因为如果你不坚持下去的话,刚开始一股脑的去做,接着无聊了不坚持的话,未来又想再回来禅修,你会发现你再也提不起那种劲了。
所以当你现在还觉得,有兴趣想要开始的时候,那就一步一步、慢慢的坚持下去做练习。无论无聊也好, 觉得怎么样也好,总之最重要的是,每天保持持续观呼吸的禅修练习,带着一种对禅修的兴趣和欢喜心,发现其中的乐趣,每天不间断的练习。
我们常说人有五种感官,一般我们就说是眼、耳、鼻、舌、身体这样的五感,这样的五感面对生活中的色、声、香、味、触等等,而禅修真正训练的是我们的心,也就是第六意识,它训练的不是前面的五种感官。禅修帮助我们的心达到一种禅定的状态,能够体验到禅定时生起的平静和喜悦。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常我们的心中被各种感官上的刺激充满,各种的颜色、各种的声音,各种的味道,它们不断的在刺激牵动着我们的五种感官,也就是牵动着我们的行,因此生活当中比较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去训练自己的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的「心识」,而不是前面提到的五种感官。
所以总之,今天简单的讲解了一下,我自己也不是特别精通这个部分,算是跟大家做一点分享, 其他就不多说了。
这里谈到这么多,总结一点,其实禅修就是让自己回到自心,真正的安心。
讲到这一段,我想到自己的一个例子,附带再做些说明。
小时候的家乡,我在牧区长大,我们那个牧区跟现代来比,真的可以说是原始的生活形态,也可以说是一个无欲的,很原始、很简朴的这样一个牧区的地方,跟现在的舒适优渥是完全没得比,也就是牧区的特色。
当然虽然还是有一些外在的事物,一些东西,但相对现代来讲,已经是平淡简朴太多了,比如说我们吃的东西,都还是祖先几百年前在吃和用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还是祖先游牧的这样的生活方式,总之许多的生活习惯、穿的衣服,都还是依循着传统的方式。但我发现很特别一点就是,虽然从环境上来说,这种生活方式很平淡,但我们的心通常非常的轻松、也非常的快乐,刚刚提到,透过禅修心会回到一种禅定和喜悦的状态,生活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时,虽然不是完全符合禅定的喜悦,但跟禅定时有的快乐也有某种程度上的接近。
我们的心原本就很安定,原本真实的自心不会有种要欠缺什么的感觉。我们现在常常会看到广告之后,就会觉得我要买、要消费,但后来其实你会发现,东西买再多,你都不见得会变的更快乐,有的时候反而让情况变的更糟,你的心会变的更加的不安,总而言之,这是举一个例子。
今天谈到的禅修,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回到安心跟自在的一个方法,这叫做禅修。
总而言之,早上大概是算是讲了禅修的内容,各位也带着相信听了,无论如何下午会给予文殊菩萨的灌顶。
(众掌声,法王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