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最近因为“人设崩塌”而遭黑严重,有人评价:那句“无意接触不男不女,非爷们的人和事”成为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件事从两个方面说起来都挺有意思的:
第一,性别到底是什么?
这是个灯下黑的问题,尤其对并不擅长这种讨论的国人来说,要言之有物或许有点棘手。一般来说,我国不太出现“性别”之外的,描述“性差异”的词汇。这方面的认知推广显然是不足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中文世界的“性别”这个笼统的词来看,短期内无深化和准确化的可能。与此同时,英语世界是用sex和gender来区分不同意义的“性别”。通常,sex指的是解剖和生理上性别,而gender指的是心理性别或者性别认同,也就是个体主观认为自己的性别。社交网站上的注册表单通常都是关心后者,这种预设令一些非主流性别感的人有呼吸的空间,也表示了社交或者说社会活动对人内心的关心可能要大于生理构造。
汉语的构词法是个障碍,如果要体现此性别与彼性别的不同,就需要在前面加上定语,直接进入学术词汇的范围。这挺尴尬的,意味着从语言的角度上看,社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关怀一个性别感不同的人。
回来说靳东的发言,其实“不男不女”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不该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如果是生理缺陷或者特点,这么说肯定是歧视。如果指的是心理特征,假若不提性别刻板印象,就有点指向不明了,以至于粉丝们洗白无力。
我觉得单从性别刻板印象的普及度来看,觉得大家对这个概念运用的挺熟练的,但对于“政治不正确”的包容度挺差的,并且有越来越差的倾向,说开来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就简单的说说对“异见”的容忍吧。
第二,对异见的反感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对异见的攻击更多的是一种“与不同意见共存而不适”的反射,即使被包装得很精美。道德完美、行为理性,如今经常被拿来度量公众人物。只是因为这些人常年站在聚光灯的下面,所以一旦失去了完美性马上就会有hater站出来讨伐,畅快的倒出一直以来压抑的不适。这本来就挺可悲的,首先艺术家的存在很可能就是为了推动某种“正确的”或者说“价值的”边界,这个意义上,没有争议的艺术家近乎于失败。曾经一度流行的评论“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就是对艺术家现状的荒诞侧写,不问作品,只关心“人品”。我们在压抑异见的同时,正在删除世界的其它颜色,这令我不禁的冷颤。公众人物道德标准仿佛高压线、紧箍咒一样,因为人们的主动“检点”避让,越缩越紧。
这不是说我对刻板印象很宽容,也不是认为靳东所言只是一种“异见”。只是我有点怀念这样的言论从一个公众人物嘴里出来的那瞬间,因为无论说或者不说,他的想法不会改变,我至少能够看到他们真的怎么想的,而不是都像公关一样反复删改措辞,为了应对难以包容任何瑕疵的公众。因此我想,社交网络的魅力可能是因即时性而产生的“不假思索”,让人们看到这些人的狂野、他们的迂腐、他们的失智或者智慧附体的瞬间。而如今对完美的强调已经让这些地方变得无聊。
另外,如果停留在对异见的直觉反对,思考的深度永远上不去。在你反对靳东用“爷们儿”表示光明正大的同时,假设你有儿子,你会不会用“男子汉”来夸他呢?在男人跟你吵架的时候,你会不会认为他的不退让是不“绅士”的呢?这是真正的心智水平的分水岭,决定你究竟是巨婴,还是对概念拿捏得当的老手,或者真的关心问题的参与者。不得不说,据我观察,这种巨大的认知失调正在侵害国民的心理健康。
这两天看到一个新闻,也令我稍微有点怀念,题目是“张国荣第一次在电视节目上一边吸烟一边大谈撩妹技能”,大家在下面留言的内容挺宽容的,却不由得令我又一个冷颤——也许你想要“不检点”,除非来自另外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