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是什么——很惭愧,在大学毕业前,我甚至没有「知识管理」这一概念。
那时,我只懂得机械地记忆各项课本知识,最多记一下笔记,甚至不知道分类归档。后来工作中才发现有些知识如果不分类归档,以后根本没法复习,于是又有了分类归档的习惯。
工作2、3年后,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知识管理」对我而言就像一个数据管理器,在消化吸收和应用创新方面帮助不大,这就导致有些知识我“知道”了,却不知道怎么应用。
这又促使我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最终形成了以下认知:「知识管理」要以目标为导向,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消化吸收和应用创新。同时知识体系要分层次 ,不同体系学习层次要求不同。
这样的理解应该不能说有错吧?
可是,在阅读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后,我才发现我只停留在「知识管理」认知的第二层次。更高层次的「知识管理」核心是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具体知识沉淀的基础上,发现和掌握更宏观、更普遍规律,从而将知识串联起来进而改变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总结本书内容,我提炼了10句话,大家先看看是否感兴趣:
- 能够改变我们思考和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而临界知识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
- 当前时代是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的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 大多数人学习效率低,是因为总是追逐技术效率,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我们要把更多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上,即掌握临界知识。
- 掌握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底层心态:学习新知识时要有绿灯思维;具体学习时,要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 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底层方法。
- 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具体技巧。
- 临界知识要从可靠的知识学科以及自己感兴趣、有天赋的领域入手,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到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 对临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帮助我们构建底层认知,进而提升实现预见性预知的能力。
-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 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综合应用,指导我们决策。
因为有感触,这本书我重复阅读了3次。
本书作者成甲,主业是景区设计咨询,副业是“得到”APP《成甲说书》栏目作者,个人知识管理培训师。他的这本书,目的就是发动人们去思考事物背后的底层规律,通过摸索、积累属于个人的「临界知识」,再把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各自的知识框架,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改变自己的行动。
成甲老师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提升「认知深度」,即掌握「临界知识」(为什么要学:why);然后介绍了怎么学习「临界知识」(怎么学:how);接着介绍了寻找和应用「临界知识」(怎么用:how);最后才是核心「临界知识」案例(有哪些:what),也算是「黄金思维圈」的一种应用了。
以下是本书思维导图,仅供大家参考:
对于知识类书籍,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关注方法和技巧,而刚好,本书花了很多笔墨在「反思」这一方法上,作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法。
在我看来,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篇写满了我们的弱点和优势,写满了我们的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的文章。只不过,只有通过精心的筛选和仔细的加工,这些经历才能变成我们生活的宝典,指引我们之后的道路,而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我们加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说的太有道理了!过去我很少反思,于是经常在相同的问题碰壁,心里也没当回事,如果我坚持反思,我想我的能力一定能够提升得更快。
当然,知行合一才是真知。我决定马上开始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开始每天记录反思日记。
对于本书所提到的核心「临界知识」,我比较有体会的是黄金思维圈。因为我是一个产品经理,在处理用户需求时,也必须问why(为什么)来找到用户真正的意图。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当然,这本书问题也存在一点问题,例如案例解说不够深入、部分知识语言晦涩,理解困难。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是一本好书,至少对我来说,有非常巨大的收获。
在行动上面,除了反思日记,我还决定从产品策划领域出发,去寻找自己的「临界知识」。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知识管理精进之路。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