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何呢?难道说道理无用?还是我听的是假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我们都叫他仙儿。仙儿也不是白叫的,2014年10月左右,仙儿神神秘秘的跑来告诉我:“baby,快去开户炒股,我感觉股市要涨了。”看着我狐疑的眼神,仙儿开始摆道理:“你看看,a股才2000点,都横盘多久了?你看看,房子最近都不涨了,钱不进股市去哪儿呀?再说了,根据江恩系数,8年一个周期,掐指一算,这不就马上要来了吗?”佩服呀,尽然让我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市场印证了仙儿的推论,2014年底开始至2015的5月a股开启了一轮儿疯牛行情。然,仙儿连户都没开。而后,股市暴跌,仙儿的神话还没结束,仙儿说:“赶快买房,房子要涨了。”结果如我们所见,房市到现在还刹不住车。然,仙儿一套都没买。
对于这件事儿仙儿用上了一个经典句式来解释:“我明明就......,但是......”。这句话我们非常熟悉,有无数的过客曾经对我说过。
“我明明就很爱她,但是我没有说出来。”
“我明明知道阿里巴巴是一只很好的股票,但是我不知道怎么买美股。”
“我明明就知道做那个行业肯定赚钱,但是我没有时间。”
他们的悔恨就像曾经得到过却又被拿走了一样。其实不用悔恨,因为没有资格。你连一个失败者都谈不上,失败者至少尝试过,挣扎过,摸索过。
知行不一等于不知,说出来反而徒增悔恨。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是“行”
的准备和先导;“行”是“知”的延伸和结果。
讽刺的是,有些号称有知识焦虑的人,他们却是最难行动的一类人。他们每天阅读还爱琢磨,但他们掌握知识和学会思考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更好的行动,而是想方设法束缚自己的手脚,让自己动弹不得。这是追求完美,具有僵化观念和绝对化思维的人,所必然要陷入的悖论和困境。
实践出真知,在行动之前我们尽可能的搜集资料,此时的知仅仅是一张地图。开始实践后,一步步检验你的地图的标注是否准确,去其糟粕后是为真知。
如果我们把知定义为一个验证过程,而不是局限的听到、读到、看到的话,仙儿和大多数人的悔恨都将不再有。
夏虫不可语冰,你真的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