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中介绍了很多写作技巧,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 too young too simple!比如有的文章本来满怀信心,往简书专题投稿却是——Duang,未能通过审核!Duang,请您继续努力!…我的内心也是崩溃的。
相信很多写作的朋友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扰:为什么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却无人认可?——但最后我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大众读者不喜欢你这种理性,严谨的写作风格,试想一下,谁会在下班之后拿着手机阅读一篇干货满满却晦涩难懂,仿佛是论文一般的文章呢?
你写的文章所面对的读者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你的大学导师,就是普普通通正在消遣着的读者。
一篇好的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读者所喜欢的方式来陈述。这就是写文章的套路。不要对这些套路嗤之以鼻,这些套路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它们符合大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所以读完《大师们的写作课》,我把感触最深的几点总结出来,希望能帮助你规避写作途中的3个大坑,让你的文字人见人爱,广为传播。
第一大坑:自嗨。
一千多年前,孟子就劝我们不要自high,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大意是说,别整天在那教育人,整的自己很能似的!那有的人内心就很矛盾了:互联网时代不是崇尚分享吗?不是要贡献价值吗?写文章本就和老师上课差不多,都要教别人东西,怎么能说是错呢,难道我不写?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写作其实不是教,而是沟通!你想想,你是愿意跟一个和风细雨、说话风趣的人聊天呢,还是听一个古板的老夫子来教训你?所以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和读者交朋友,而不是自娱自乐…
第二大坑:违和。
近几年有句话特别流行,叫做“毫无违和感”。比如周杰伦五官被P上电影海报,你看多和谐。那“违和”呢?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的话,就是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阅读、理解、记忆的特性,比方说喜欢听故事,比方说喜欢看有场景、有画面的文字,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违背了人类的认知规律。
俗话说久病成医,慢慢的我总结出自己写作中常犯的“违和”错误,亲爱的你也要引以为戒哦:第一,我喜欢在一篇文章中同时讲很多个观点,而不是一次只讲一个点,把一个点讲透,导致文章生涩难懂。第二,我的很多个人的成长方法,绝大部分并不适合普通读者。人家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没有和你相同你的背景、经历、价值观体系,根本做不到跟你一样的行动,更何谈受益?唯一的办法是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用“爱”去感化他们。第三,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生硬地讲道理,因为人类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就爱听故事,喜欢听“很久很久以前…”,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
第三大坑:平庸。
雕爷说,“宁做榴莲,不做香蕉”。榴莲,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爱得爱死,恨得恨死;香蕉呢,既不讨人喜欢也不讨人厌,但没有任何特点可言。写文章也是一样,要多尝试去打破常规,正如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里也有科学道理。大多数时候人的大脑是很平静的,对司空见惯的事情并不会特别在意,以免能量消耗过多。但是遇到意料之外的、新鲜的事物,人的大脑则会格外关注意,因为这很可能是致命的危险、或者是改变生存状态的机遇。随着千万年进化,不知不觉我们就变成这种“猎奇”的画风了。所以,写作的时候不论是选题,还是表达,一定要拒绝平庸,创造新意!
最后我还有一点感悟:
最好的讲道理方式,是等你具备了那个资格之后再去讲道理。坚持写作,坚持进步,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