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引进美国人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使得日本的企业实力、影响力突飞猛进。回到母国,戴明先生在一个电视节目里这样说到: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讲的主要是推行质量管理思想的工作。
反观我们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在香港,日本等各种啼笑皆非的故事,究其原因还是本国人不相信“中国制造”,不相信中国产品的质量,而令人搞笑的是,很多的产品都是中国代工产生,是中国制造,只不过加了一下运费到了国外,顿时身价倍增。但是本国的产品质量也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了国民的自信心的丢失。
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还没有较好的形成。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内企业在完成资本积累的同时,也需要完成第二项使命,完善公司的管理,而把质量管理当作一种常态,把质量管理变成质量经营,从职能层战略上升至战略决策的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除了国家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的相对公平,企业也应该着力推行质量管理的意识,那咱们的“3.15晚会”就不会出现,当质量问题、服务意识成为一种在企业骨子里流淌的东西时,谈论它就没有意义。在现今的中国,大家呼唤他,是因为像马斯洛五层次一样,寻求之刻,我们并未拥有,才通力去追求。
企业层面需要有一部分交由影响力的企业家开启先河,中国企业总得需要有些敢于吃螃蟹的,当推行获取较大收益之时,就是全员效仿之日。企业层面制定战略规划,做好文化铺垫,给予大力支持,形成负责人制,全员参与,像上下班打卡一样,变成日常的习惯,变成一种意识。我们不能苛求质量管理一蹴而就,他似一个螺旋桨一般,逐渐上升,不可操之过急,有这种心态之后,那么管理效用指日可待。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戴明、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等都是长寿的一群人。小时候,听老辈人讲,做好事,寿命长,或许他们做的是造福于世界的大好事,故长寿,我们姑且信之。从另一方面让一、二项运动伴随一生,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据研究表明,高层次的人群:科研工作者、企业家等等很多度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因为忙,没有意识到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管理学讲究的是首先把自己管理好,质量大师们肯定有他们的诀窍,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让运动常态化,习惯化,日常化,形成一种意识。走出亚健康的怪圈。
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曾经说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即不要返工,推己及人,第一次就树立质量的意识,锻炼的意识,不要到年老时,再“返工”。WE CAN。
笔者简介:爱好旅游,喜好读书,读书与旅游是人生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