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次拿起余华的《活着》来读。
拨开书本,字里行间是自己与作者笔下鲜活人物的对话,更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一直坚信人与书之间的缘分,坚信书本是有力量的,呆板的黑色墨迹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如海浪般震慑人心,洗涤人心。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嗜赌成性败了家产,父亲被气死。福贵痛改前非,一家老小住在一间破屋,日子虽艰难点却其乐融融。可好景不长,福贵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虽偶有小福,逆境却一直伴随其左右。国共内战期间他进城给母亲抓药,被国民党抓去当了两年兵,一番辗转回来,母亲去世,女儿成了哑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儿子意外身亡,女儿因产后失血过多而死,妻子中年病死,女婿做工时被板车压死,外孙太饿吃豆子噎死了。故事的最后,福贵孑然一身与一头老牛相依……
多少次我迟疑翻书的手指,期盼故事的转折,每当我看到一丝丝幸福和希望的曙光,可我又一次次的失望,作者那么残忍,那么吝啬。就这样心痛着读完两遍……
两次读同一本书,除了媒介和时间的不同,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不同。
第一次读这本书大概在2017年时候,那时候最大的感受就三个字“太惨了”,哭着读完这本书,几天后依然沉浸其中。这次再读,感动和眼泪依然还在,也体会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是执念、也是向阳而生的信念吧。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的书,或许你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面对挫折,每个人的应对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人会如县长春生一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人能像福贵一样,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后,为了责任,为了义务,与这个世界和解,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比死更难,因为需要勇气和胆量,去面对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余华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大概就是:褪去人生虚华、扯掉幸福依靠、摧毁人的坚强,留给人的是生存的唯一理由——活着。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即使生活再困苦,希望我们都能像“福贵”一样,乐观、坚定地活着。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得事。无悔,就足够了。
除了对活着,对生命的探讨外,这本书也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更包含对人性、对阶级的讽刺,甚至有些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稀可见,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经典之处吧。
我相信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读《活着》,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它像一面镜子,照亮现实,认清自我。
希望,你也一样~
- THE END -
作者:致像素,一个不定时更新,记录生活、没事儿碎碎念的地方。写的很一般,拍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