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影评,有没有剧透不重要,反正剧透了也看不懂。
看电影本身是一件主观能动性极强的事情,看还是不看,看什么,看完感受如何,都根据个体差异从而呈现出不同特征,归根结底还是四个字:开心就好。《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一天,评价两极分化很严重,有人说毕赣解锁了东方的超现实视角,也有人觉得电影剧情空洞叙事邋遢,暴躁影民唾骂毕赣投机倒把装13,文青冷哼你们这种抖音用户就压根不配看电影,毕导以一己之力在2018年最后一天还掀起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审美水平的论战,估计也是意外收获。不过正好我不是文青也不玩抖音(没有说抖音不好的意思),所以就从一个花了钱买票看电影的普通观影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观影感受吧。
由于电影预告我就没看懂,所以进电影院之前我一直秉承着这将是一部悬疑爱情电影的美好期待,并且为了防止一不留神就错过伏笔导致看不懂剧情的惨剧发生,电影放映过程中我全程坐姿端正、目不斜视、认认真真盯死每一个镜头,然而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还是难逃大脑当机的命运,与竹兮老师在黑暗的电影院里面面相觑,茫然的眼神无声的询问:我到底看了个什么啊?根据微博上[地球最后的夜晚看不懂]的热搜和我朋友圈里忿忿的反馈,我有理由相信看完这个电影后懵是一种常态,也难怪一天的时间《地球最后的夜晚》豆瓣评分从7.3降到6.8了。
然而鲁迅先生说过: 认真看电影的孩子是不会被上天抛弃的(鲁迅说我没说过)。在电影院外坐了五分钟并仔细梳理了一下剧情和伏笔后我发现电影虽然晦涩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反复被提起的男主母亲与要跟别人私奔的红发女子、山洞中打乒乓球的小孩与白猫与未出世的孩子,还有消失不见的万绮雯与台球厅的凯珍,下不完的雨、连核吃的苹果、甜滋滋的蜂蜜和很难找的野柚子。一桩桩一件件都将现实与梦境交错,亲情、友情与爱情里的未竟之愿都在70分钟后的梦中得以圆满,男主在光怪陆离的梦里逾越记忆鸿沟,与失意的人生和解,只是不知道在电影院睡着的人们又梦到了些什么呢?
如果说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让不少人颇有微词,那电影的视觉观感应该还算是无可挑剔,汤唯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诉说着男主记挂了她十二年的合理性,如此风情美丽让我觉得少看她一眼都是损失。低饱和度色调加上自然观影的运用使得整个电影都旖旎又暧昧,似说未说的意味倒是与电影的内容表达表里如一,基于后70分钟的一镜到底和画面移动得够慢,《地球最后的夜晚》每一帧都美得像画一样实锤了。
不过我觉得比视听效果更优秀的应该是电影的商业造势吧,从零点结束放映的一吻跨年再到70分钟后带上3D眼镜的2D电影,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地球最后的夜晚》真是营销鬼才,被21:40开始放映的电影的噱头吸引的一大批真情实感想在影院跨年的情侣们预计将是本片最佳票房贡献群体,微博上有一条评论说“电影完全看不懂,我只记得可乐很好喝,身边的人我超喜欢”,我觉得这差不多就是昨晚“一吻跨年”群体的真实写照了,本着想要和喜欢的人浪漫跨年的情侣们也用不着特别在意看不看得懂这件事,毕竟电影观感差应该不影响接吻质量。
电影里男主说“电影是假的,回忆是真的”,我觉得未必,人是擅长联想的动物,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故事,想到的却往往是自己的人生,另外知识储备、审美水平、价值观念都会影响电影观感的的个体差异,所以《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得与失我还真不敢随意评判,不过也不太推荐大家去看就是了,对于毕赣长达一个小时的长镜头我只能说:可以,但没必要。
从9月的《江湖儿女》到11月的《你好,之华》再到《地球最后的夜晚》,这四个月来我在影院看的这三部爱情电影一部比一部文艺,故事发生分别发生在大同、大连和凯里,风土人情与口音各有特色,却无一例外的都讲述了关于和解的故事,主人公与爱而不得的执念和解,与痴缠眷恋的回忆和解,最重要的是与那个心有不甘的自己和解。我本来不是迷信的人,但三部电影看下来却莫名想起了我的星座运势上说我等待的回应在今年将进入终局,无论好与坏接下来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以至于每次坐在电影院里我都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至于我到底与过去和解没有,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毕竟三张电影票钱不能白花不是?
最后友情提示,影片开头男主把头伸出床外的睡觉方式请勿模仿,容易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