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事时,正处于七十年代,那年月经济萧条信息闭塞,小镇上不仅物质生活匮乏,精神文化也十分单调,不要说没有电视,就连电影也不常有。每每看电影,人们象过年过节一样的高兴。
镇上放电影,一般都是在区公所门口的球场上露天放映。只要听到有放电影的消息,马上一传十十传百,街上人家的大人小孩不到中午就已把自家的板凳抬到球场上占位子去了。到了下午,球场上的板凳椅子便早已满满的。那些闲人及孩子吃过饭后就早早地在球场等候,乡下的听到消息后,不管二十里三十里远,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匆匆吃过饭,成群集队,一路吆喝着,手拿松枝火把上街看电影来了。一时间,街上人流穿梭,人们笑逐颜开,谈论的都是关于电影的事。其实,有电影的时候,最高兴的要数我们这些小孩子。那时,我们可以轻松地等待完上课的时间,课堂上大家交头接耳,悄悄谈论电影的某情节,或者猜当天的电影内容。老师虽煞有介事地上课,但也不免受点感染,想早早下课,晚上看电影。放学后,我们很快吃完饭,晚上不会再被强迫做作业了,可以自由自在和同伴们一起溜到区公所球场,看看自己放的凳子是否被人偷换到后面,若发现前面有空缺,马上可以去填补。然后,大家一起在球场周围捉迷藏,玩“官捉兵”。
有一次,大概是一个多月未放电影了。突然贴出通知说当天晚上放电影,又听说放映员到县城拿片子去了。我们着实高兴了一番。刚熬到中午,来不及吃饭,我们已经一窝蜂似的把凳子摆到球场中央了,我心里美滋滋的。下午放学后,我连忙跑到球场看我的凳子,它还乖乖地排在中间呢!这时,我看见放映员从区公所出来,很多人围上去:“王同志,今天晚上演什么片子。”王放映员笑着说:“今天晚上放一个好片子,《红楼梦》”。“太好了”大家鼓起手来。
我早知道《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我妈妈白天上完课后,晚上总以书解闷。妈妈看过许多书,看《红楼梦》的时间最长。有好多晚上,她总坐在床上大声朗读其中的章节,里面的林妹妹进贾府、黛玉焚稿、元春省亲我都听她念过。我知道妈妈喜欢看《红楼梦》,心中有点闷闷不乐。回到父亲住处,我告诉了他晚上演《红楼梦》,我说:“要是妈妈能看就好了。”当时妈妈住在离镇上约三公里的乡村小学,我和爸爸住在镇中心小学。爸爸说:“妈妈怎么能离开家呢?”想到妈妈平时操劳,想到她在晚间读《红楼梦》的情节,我心中突然有一个决定:“爸爸,我回家去带弟弟妹妹,让妈妈来看电影。”爸爸很吃惊。我再次肯定:“妈妈喜欢《红楼梦》,我想让妈妈来看。”说完,我背起书包饭也不吃,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刚走出校门口,我的同学看见我背起书包回家,就问;“你不看电影啦?”我对他们说:“我妈妈喜欢看《红楼梦》,我回去让她来看。”说完,我头也不回的走了。当时我不愿回头,一来上我不愿看到他的兴高采烈的样子,二来我怕经不住他们的劝,那区公所门口的热闹场面也实在让我留恋。在回家的路上,我满脑子在想像《红楼梦》中贾母是什么样子、黛玉是什么样子、宝玉又是什么样子,不知不觉走到了家。
妈妈正在做家务,我跑上前去告诉她:“我回来看家,让你去看电影《红楼梦》”。妈妈不去,我含着泪说:“我本来想看的,因为你平时那么劳累,又喜欢读《红楼梦》所以回来换你去看。”妈妈听了我的话后,再也没说什么,只是把我紧紧搂住,我看见了她眼里的泪花。
妈妈那次终于去看了电影《红楼梦》(越剧),她后来告诉别人说她在去看电影的路上大哭了一场。
那年我大约十来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