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学期中,准备一节区公开课。
我的习惯做法是在一个班试讲,在另一个班正式上课。一直不太喜欢磨课太多轮,尽管是在不同的班进行车轮战,但最终身心疲惫的是执教老师。
与试讲班里的孩子们简单交代了一下预习任务。其中一个孩子提出疑问:老师,怎么不干脆在隔壁班试讲呢?我有点纳闷:那都讲了一遍了,上课还有啥意思?
其他孩子们也都纷纷响应:这样公开课效果更好啊,我们以前经常是这样做的。还有个孩子补充道:老师交代我们上公开课一定要积极举手,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
听罢孩子们的回应,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并非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言论,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也并非一日之寒。沉吟一会,我十分郑重地与孩子们说道:作为一个有教育良知的老师,绝对不会为了一节公开课更加好看而去故意引导学生作假。如果一个老师为了上好一节所谓的公开课而要求学生作假,那么这样的老师便不值得尊敬;而每一位有底线有原则的学生,亦可以从内心拒绝这样明显误人子弟的要求。
关于公开课,曾撰文一篇《超越规范,拒绝表演——在公开课中历练成长》诚然,在众多教育同人眼里,公开课俨然已成了各方老师作秀表演的舞台,而讲台下的孩子们,便成了老师摆布下的提线木偶。不过,我依旧坚信,公开课应该成为检验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主阵地,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充分预习,才有了课堂上师生同时生命在场的心与心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而公开课与常态课也并不是泾渭分明,若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多花心思,努力把每一节常态课上成公开课,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既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更会让孩子们学有所得,最重要的是授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加快速地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作为一个一个学期至少两到三节公开课的青年教师(哪怕挺着大肚子也照上不误),这些年深切地感受到了公开课带给我的历练与成长。每一次备课,不但需要研读与课文有关的众多文本,还需绞尽脑汁,为自己的课堂设计一条主线,更为关键的是要紧密结合学情,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尤其是语文课上,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对他们的一生都可能起到长远影响的为人处世之道。
上个学期,卸去了诸多杂事,一门心思教语文。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纯粹地当一个语文教书匠,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去琢磨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去收集每一个孩子的优秀作品,因而渐渐地能朝着自己的理想状态奔去:那就是努力把每一节常态课上成公开课,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愿这样的课堂状态一直延续下去,愿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少一些形式主义,还老师们一段清净的备课时光,还孩子们一堂堂真实而有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