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饱受电视业冲击的好莱坞日渐衰退,走入低谷,直到1967年电影《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的出现才迎来历史性的转机。
《雌雄大盗》改编自真人真事。邦妮·派克(Bonnie Parker)和克莱德·巴洛(Clyde Barrow)是一对雌雄大盗,他们组建的巴洛帮(Barrow Gang)在三十年代杀人越货,横行德州,曾经轰动一时。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之前至少拍过四次,计有德国大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1937年拍摄的《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1949年拍摄的《夜逃鸳鸯》(They Live by Night)、约瑟夫·刘易斯(Joseph H. Lewis)1950年拍摄的《枪疯》(Gun Crazy)、威廉·惠特尼(William Witney)1958年拍摄的《邦妮·派克的故事》(The Bonnie Parker Story)。
尽管《雌雄大盗》中的主人公一个是英俊青年一个是美貌姑娘,但他们是十足的无政府主义者,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和颠覆者。这是美国大银幕上首次出现与好莱坞传统电影人物迥然不同的形象。
“他传奇的经历如星辰般地陨落,
从你手上的纸间滑过。
现在我要告诉你另一个故事,
那是关于邦妮和克莱德。”
——摘自邦妮·派克的长诗:《轨迹的终点》(The Trail's End)
邦妮·派克1910年10月1日出生在德克萨斯州罗温纳,是三个小孩中的第二个。1914年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们迁居到西达拉斯的娘家。邦妮在学校成绩优异,喜欢写诗。1926年,15岁的邦妮与罗伊·桑顿结婚,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三年,两人分居但没有离婚。邦妮和克莱德·巴洛第一次见面是1930年1月在朋友家中,克莱德来拜访这位朋友,而邦妮正在厨房煮热可可,二人一见钟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情感,此后克莱德每一次作案,邦妮都会陪伴在身边。
克莱德于1909年3月24日出生在德克萨斯州埃利斯县一个贫穷的佃农家庭,他在家里七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克莱德曾两次被捕,一次是因为盗车,第二次则是因为偷了几只火鸡,1930年他被送入德州的伊司森监狱农场(Eastham Prison Farm)服刑。在狱中除了繁重的劳作和警卫的毒打外,克莱德还要忍受一个牢头狱霸的性侵犯,在母亲不断奔走求助下,1932年他获得假释。
出狱后的克莱德和以前判若两人,变得穷凶极恶,他的同伙兼狱友拉尔夫·富尔茨(Ralph Fults)回忆说:“我亲眼看着他从一个童子军变成了一条响尾蛇。”克莱德组织了一个叫巴洛帮(Barrow Gang)的犯罪团伙,主要抢劫杂货店、加油站和银行。克莱德并非想借着抢劫成名,而是想抢到足够的钱来购买枪械,然后杀回伊司森监狱,报复狱方对他的虐待。1932年4月在抢劫一家杂货店时,克莱德的枪走火打死了店主,这是他犯下的第一宗命案。1932年8月5日,克莱德一伙在俄克拉荷马州与警方交火,打死一名警察,这是巴洛帮第一次谋杀执法人员。自此以后在犯下的多起劫案中,克莱德至少杀害了9名警察和数名无辜百姓。
警方曾在巴洛帮的临时住所找到邦妮所写的诗歌和一些柯达胶卷,胶卷上记录了他们生活的片段。原来巴洛帮成员喜欢摄影,正是这些照片让他们闻名遐迩,前众议院议长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甚至说:“即使你反对他们,仍会羡慕他们,他们看起来富裕而幸福。”在大萧条时期,许多人对政府和国家失去信心,于是有些报纸宣称他们是“经济恐慌时期的侠盗罗宾汉”。有一张邦妮叼着雪茄持枪而立的照片更是被各大报纸争相刊登,她被描绘成一个爱抽雪茄的女匪。然而邦妮对这种定位相当不满,那支烟只是她借来摆个Pose而已。所以后来他们在绑架一个警察时,邦妮特意告诉对方自己并不抽雪茄,只抽骆驼牌香烟,让他向报社辟谣。警方缴获的照片显示他们过得逍遥自在,可实际上逃亡之路非常艰辛。出了名后,巴洛帮要找到一个像样的地方落脚越来越难,他们大多时候只能风餐露宿或挤在狭小的车内。
巴洛帮经常在德州和明尼苏达州之间活动,劫车、抢银行,有时甚至劫持警察或者其他受害者,带他们兜风闲聊,然后远远的再将他们放了。克莱德还写信给亨利·福特(Henry Ford),称赞福特公司的八缸汽车加速快、故障少,是最好的逃跑工具。邦妮则继续保留着写诗的爱好,在逃亡途中仍笔耕不辍。一次他们驾车不小心掉进深坑,邦妮的右腿严重烧伤,克莱德不离不弃,想方设法为她疗伤。邦妮的腿伤直到死前都令她行动不便。
1934年1月16日,巴洛帮成功袭击了伊司森监狱。袭击事件让德州警方震惊不已,请出已退休的德州骑警中的传奇人物弗兰克·哈默(Frank Hamer,曾经击毙过53名匪徒)带队抓捕;同时巴洛帮也引起司法部调查局的注意,开始在全美范围内通缉他们。很快,巴洛帮成员接连落网。
1934年5月23日上午,弗兰克·哈默率领警察埋伏在路易斯安那州比安维尔县(Bienville Parish,Louisiana)偏僻的道路旁,这是邦妮和克莱德一条必经之路。警方安排克莱德朋友的父亲诱使他停车,与此同时枪声骤起,警方使用自动步枪、霰弹枪及手枪疯狂扫射,邦妮和克莱德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被打成了筛子。他们的福特汽车中弹130多发,其中大约有50发击中了他俩。那天枪声如此猛烈,以至于有些参与伏击的警察在事后几个小时内失聪。
这对雌雄大盗的逝去轰动了全国。短短几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围观,有人专程坐飞机赶来凑热闹。据验尸官回忆,当他到达时现场时一片混乱,狂热的人们试图拿走邦妮和克莱德身上所有能拿走的东西作为纪念,甚至还有人打算割下克莱德的耳朵。
邦妮和克莱德的葬礼也是热闹空前,超过2万人围观了邦妮的葬礼,连她的家人都无法靠近墓地。许多群众为邦妮送上鲜花,其中有一束来自达拉斯的报童们——雌雄大盗的死讯令报纸的销量猛增。克莱德的葬礼上,也有数千人前来希望瞻仰一代大盗的遗容。邦妮生前曾写信给母亲希望死后可以与克莱德合葬,但母亲并没有遵循她的遗愿。
《雌雄大盗》由被重组的华纳兄弟—七艺影业公司投资拍摄,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担任制片人兼主演,著名编剧罗伯特·本顿和搭档大卫·纽曼共同编写剧本。本来影片导演的第一人选是法国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他对本片兴趣浓厚,并参与到电影剧本的创作中。据说正是由于特吕弗的坚持,真实生活中的克莱德·巴洛是双性恋这一点并没有放到片中去。然而当电影即将开拍时,特吕弗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科幻影片《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1966年)的执导机会,于是他选择退出剧组。在特吕弗退出后,沃伦·比蒂曾经考虑过另一位法国名导让-吕克·戈达尔(Jean Luc Godard)。当时有报道称戈达尔并不信任好莱坞于是拒绝了邀请;也有消息说他打算把邦妮和克莱德改头换面为十几岁的孩子并且把故事背景搬到日本,这让沃伦·比蒂毫不犹豫地阻止了他执导这部电影。此后《雌雄大盗》被近20位导演拒绝,直至辗转到了阿瑟·佩恩(Arthur Penn)手里。那时的佩恩进入电影圈时间不算长,他深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被公认是极富才华的导演。佩恩的导演处女作《左手持枪》(The Left Handed Gun,1958年)也是讲述一个亡命徒闯荡西部的故事,所以沃伦·比蒂对他执导《雌雄大盗》抱有信心。
阿瑟·佩恩执导本片时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手法,他将黑色幽默与惊悚感融合在一起,片中那种浪漫诙谐的犯罪过程十分有趣,是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一种反讽;随后影片慢慢被死亡阴影所笼罩,代表了现实的残酷。佩恩用生活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人物的生存和心理状态,流露出对邦妮和克莱德的深切同情,他将犯罪的根源归咎于社会、家庭对于青年人的忽视和残害。这种风格深深影响到后来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电影《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1994)。
阿瑟·佩恩在艺术加工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史实,影片中很多画面都来自真实的照片。
影片最后一幕是被电影史反复称颂的暴力美学经典。邦妮和克莱德望着一群鸽子飞上枝头,忽然发现树丛间人影晃动,他们相互凝望,知道大势已去。此时枪声大作,慢镜头中,两人中枪的身体舞蹈般摆动,宛如一场凄美的死亡祭奠……这场54秒钟的戏动用了四台摄影机,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速度拍摄。这种暴力美学的渲染方式后来被萨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在《日落黄沙》(The Wild Bunch,1969)中发扬光大,成就了其暴力美学宗师的地位,并深刻影响到诸多中外导演。
不过,华纳兄弟公司上上下下都不看好这部影片,当时已退居二线的杰克·华纳(时任公司副总裁)在《雌雄大盗》剧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有谁愿意去看一对鼠辈夫妻的喜怒哀乐呢?《雌雄大盗》得以问世,制片人沃伦·比蒂付出了极大努力,为了尽快开机,他曾经半开玩笑地跪在地上向公司新任总裁本·卡曼森(Ben Kalmenson)乞求资金。在后来的审片过程中,杰克·华纳去了三趟厕所,也让在场的沃伦·比蒂和阿瑟·佩恩倍感惶恐。
《雌雄大盗》上映后因为颠覆了传统强盗片模式以及叛经离道的主题被卫道士们骂得体无完肤;当年受害者的家属也因为电影美化了凶手提出抗议,致使影片只能在汽车影院和二轮影院小范围上映。直到同年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雌雄大盗》受到国际影评人的追捧,引发热议,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去影院观看,《雌雄大盗》才变成热门影片。最终这部投资250万美元的影片票房收入超过了5000万美元,成为自1964年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后华纳兄弟公司最赚钱的电影。而这个由谩骂转而广受好评并赚进大把钞票的过程也成为当年全球影坛的大事件。男主角沃伦·比蒂和女主角费·唐娜薇成为当时青年人的偶像,费·唐娜薇在片中丝巾、长裙、贝雷帽的造型引领了时尚风潮,英国《女王》杂志(Queen)甚至宣称:1967年是“邦妮和克莱德年”。
《雌雄大盗》获得1968年第4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艾丝特尔·帕森斯 Estelle Parsons,扮演布兰奇)、最佳摄影两座奖杯,它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New Hollywood)的诞生,也为阿瑟·佩恩赢得了“后古典好莱坞导演”和“新好莱坞导演”的双重美誉。《雌雄大盗》成为新旧好莱坞电影的分水岭,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柯塞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乔治·卢卡斯、罗伯特·奥特曼、西德尼·波拉克、威廉·弗莱德金、布莱恩·德·帕尔玛等大批新锐导演,他们带着自己个性十足的电影,让好莱坞重新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