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比较忙,只有利用在地铁上的时间看了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放在以前,我不太会看这种书,这种实用性的书总容易被我自以为是地判定为“太功利”。想想其实有时候我们读书很难是真的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心里怀着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提升自己,希望遇到不一样的思想。这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真实诉求。但由于虚荣心作祟我们常常会犯一种错:我们常常会把读书这件事自作多情地加上各种光环,要各种“纯粹”,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而读一些所谓高端的书,于是越来越把自己囚禁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牢笼里。
我曾经大概也做过这样的蠢事,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我读书,不是要做一个多么博学的人,我读书,是希望读到更多不一样的认知、经历、思维方式,这一辈子,只专注于自己,实在无聊了些。
我于是找来这本书看,一来是我自己其实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一来是对蔡康永本人的好奇。对蔡康永有了解是因为奇葩说,当时我觉得他真厉害,他总能洞察一个人的苦衷,他用明明很温和的话语刺进人心里去。当然,为了节目效果他有时显得刻薄,有时显得偏激,但我仍然感觉到,他身上的那种温和的亲切感背后的高情商。
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实会说话真的不是说要多么口齿伶俐,讲多少技巧什么的,其实我们说话的方式就是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说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是我们与人建立联系的最直接的方式。我想,说话有趣是会说话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与对方建立怎样的关系,如何让对方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如何让对方感到愉悦,这都是衡量说话水平所要考量的东西。
这不是机关算尽,也不是八面玲珑,我不是说坦率不好,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机会真正深入了解的人其实不多,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对一个人的认知,不过就是这样浅浅的交谈,有时候,可能仅仅是短短的一段谈话,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长久无法磨灭的印象。
在说话中,我们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显示出我们性格深处的自我认知。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说话容易以自己为话题,而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不够自信的人说话往往顾虑更多……总而言之,说话是我们思考方式的一个侧面展示。说话其实不应该建立在多少技巧方式之上,真正的说话之道是要学会改变观念方式。当你开始真正关心你面前这个人,开始考虑他的感受,开始站在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会说话了。
说到底,都是同理心和理解力的问题。
我开始觉得,功利其实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我该把自己从狭隘的世界里解救出来了。那我现在也开始看更多类型的一些书了,这是我的进步,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