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说“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道家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戒除了浮躁之气,内心安定了,就能迸发出无尽的智慧,自然人生顺遂无忧~
01
无事时心能静,是一种修养;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无论是路过的风还是飘动的幡,都是身外之物。躁动的本源,还是在我们不安的内心。
做人,要修心养性,修一份宁静,除一份浮躁,沉一份睿智,方能看清生活的本真。
02
有事时心能定,是一种能力;
三国时期,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却沉稳安定,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悠然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只好引大军不战而退。
大军压境,诸葛亮却能在空城之上悠然谈琴,这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度,正是有事时心能定的强者风范。
古人有言:“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在“胸有激雷”的时候,还能保持“面如平湖”,所凭借的就是内心的从容安定。
03
所谓静和定,皆从动中修来。
心学大师王阳明,便十分强调静。
他要求弟子静坐,以修心、静心。他告诫弟子,修静,要“到事上去练”,否则就是“坐枯禅”,遇到点事就乱了。
身旁无人,静容易;眼前无事时,静也能做到。
但在人群之中、临危之时,内心还能保持着冷静,才是真正的静、真正的定。
修好自己的一颗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乘风破浪,勇敢去闯,即使泰山崩于前,也静如止水。这份“静”,亦能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