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可以与价值不符,但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波动。那么一个人的价值与价格是如何定义的?
一般来说,工资是一个人价格的直接体现。工资高,这个人的价格就高,反之亦然。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决定价格理论,可以推导出一个高工资的人其价值也相应高。然而此处的价值不等同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此处的价值是指个人为他人、组织及社会付出的劳动所能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商业利润。所以对于个人而言,个人提供的价值越大,其工资(价格)会越高,而不是工资(价格)越高,其价值越大。
但在之前的社会与企业中,常出现个人价格与价值倒挂的现象。企业往往根据资历、学历及工作年限来计算一个人的工资,而不是根据个人的价值。在一些传统的企业,工资是依据工作年限严格按等级划分,叫做年限工资。对于一个刚入职的员工,其工资是根本不可能超过一个工作四五年的员工。出现这种工资结构与体制,与之前社会人员的流动性不大有很大关系。那时进入一个大型企业,基本像是有了一个铁饭碗,可以安稳地在企业工作一辈子,不用担心裁员与绩效的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逐渐向各个行业渗透,把许多企业推向了市场,让他们参与市场的竞争,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有赢有输,一些低效企业被淘汰,另一些高效企业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好。企业的优胜劣汰,导致了人员开始流动,导致了企业开始关注个人绩效,从而走向以个人的贡献与价值来确定工资的机制。
不要问公司为你能提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公司提供什么。
现今,个人价值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时,直接会问应聘者能否为公司提供价值以及可以提供多大的价值,而不是关注应聘者的过去工作经历与学历背景。工资的高低也直接与个人的价值与绩效直接挂钩,甚至一些行业出现无底薪全靠绩效的工资结构。
这种个人定价机制的转变,确实为企业的绩效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花高工资雇佣能够提供高价值的员工,从而让公司的整体绩效更加优秀,然后又能将优秀绩效的利润来奖励员工,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正向循环。反之,一个企业过分在意工资的绝对数,而不是从个人的价值角度定价,可能一时可以降低成本,但从中长期来看,优秀的员工会逐渐流失,从而导致企业的绩效变差,在市场的竞争力变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在一个充分流动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在短期内可能会被低估,但从中长期来看,是不会被低估。正印证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或者说是匹千里马总会被发现的。目前各种猎头空前繁荣,数量众多,就怕你不是千里马。真可谓是千里马不常有,但伯乐常有。
个人价值被社会与市场充分发掘与释放的同时,却面临着一些其他问题。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个人价值的过分膜拜,而忽视个人的品德。所以在现实中,常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德才哪个优先?因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现实社会中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无才无德的人也容易筛选掉。最终常纠结在有才但品德一般以及品德优秀但才能一般两者之间做抉择,我知道每个企业以及每个人对这个选择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与逻辑。但只是不要过分强调才能,而忽视对品德的追求。一旦这种的做法成为主流,那么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人们可能有意无意放弃自身在品德方面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