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两人都是心理治疗领域的知名导师,在世界各地带领工作坊。他们合著的《爱与信任》三部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帮助了很多饱受情绪困扰的人。
关于本书
这本书教你如何找到生活中情绪问题的根源,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从而更好地把控自己的人生。生活里,我们经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有些是外因造成的,有些却是内因造成的。这个内因,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情绪化小孩”。书中,作者通过分析“情绪化小孩”的成因和表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多年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指导我们摆脱“情绪化小孩”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就先来看看情绪化小孩有哪些表现。生活里,并不是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受到情绪化小孩的影响,有些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比如,如果有人突然揍了你一拳,你觉得生气,是正常反应,因为自己被侵犯了。但如果,一个熟人和你擦肩而过却没理你,你就勃然大怒,那很有可能是情绪化小孩被触动了。
作者在书里列举了情绪化小孩的很多表现,比如反弹行为、控制、期待、任性、妥协、上瘾行为和幻想等等。这些外在表现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我们其实也可以把这些表现归纳成三大类,那就是:自动化、反应过度以及习惯性。
首先,情绪化小孩的反应是自动化的,也就是像作者所说的,在触发事件和反弹行为之间,情绪化小孩几乎没有任何有意识的思考。生活里,一般人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要先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儿,想明白了,再行动。而情绪化小孩的反应却是我必须马上做,一分钟也不能等。所以,他们的行动常常是非常冲动的,并且表现出很强的控制欲。
举个例子,一对夫妻吃完晚饭,妻子让丈夫帮忙洗碗。丈夫坐在电视机前磨磨蹭蹭,说看完这集电视剧再洗。一个正常的妻子可能会跟丈夫说:“你别忘了啊。”而一个被情绪化小孩控制的妻子可能会立刻生气地说:“你看看你,平时什么也不管,家里的事儿都是我一个人干。”越想越生气,可能好几天都不给丈夫好脸色。
除了冲动,情绪化小孩自动化反应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上瘾。因为情绪化小孩没有自控力,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需要立刻被满足,就容易上瘾,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控制不住去吃垃圾食品。即使自己刚吃过饭,根本不饿,而且非常清楚这些食物对身体的危害,但他们就是忍不住。这就是情绪化小孩在指挥我们的行动。
情绪化小孩的第二个特点是反应过度。过度,就是超过了正常的合理限度,也就是一般人在相同情况下不会这么想问题。比如过度期待。每个人对生活都有所期待,我们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是一种正常现象。可是,如果我们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满足我们的期待,那就是不合理的。比如说,大多数单身人士选择走入婚姻,是为了长久的寻求陪伴和关心。但是,有些人在婚姻里却经常期待另一半随叫随到,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电话,就是不爱我。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可能是受到情绪化小孩的控制。因为只有他们才会觉得别人必须无条件地关注自己,并且应该立即满足自己的期待。
情绪化小孩行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习惯性。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某一种情绪状态长时间、重复性地在生活里出现,那么很有可能是情绪化小孩在影响你。
举个例子,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习得性无助,是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的。他在一项动物实验里,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实验人员先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然后立刻电击这只狗,狗不能从笼子跑出去,只能接受电击。后来,实验人员把笼子打开了,狗有机会在发出声音和电击之间逃出笼子,但它们没有这么做,反而躺在地上开始呻吟,等着被电击。
情绪化小孩也经常表现出这种习得性无助,比如妥协。小孩通常觉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必须依靠别人才能生存下去。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会渐渐学习把掌控权拿回自己手里。但是,如果处于情绪化小孩状态里的人还是会习惯性地把主动权交到别人手里,甚至允许别人来伤害自己。
这本书里,作者讲了一个学员的故事。这个学员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但是整个公司里没有一个人听她的话,后来作者发现,这个学员生活里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她的亲人、朋友,甚至邻居都不尊重她,侵犯她的界限。这就是情绪化小孩造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模式,因为她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也不敢面对拒绝别人带来的罪恶感,所以选择了妥协。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内容让我们知道了,情绪化小孩的行为往往会表现出自动化、反应过度和习惯性这三个特征。可是,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会表现出这些不成熟的行为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情绪化小孩都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部分
作者认为,情绪化小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原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第二,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第三,是个人特殊的过往经历。下面我们来分别说一说。
情绪化小孩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原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原始需求包括身体会照顾,作为独特的个体被尊重,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等等。我们知道,天文学上的黑洞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会吞噬其他物质。心理学家阿玛斯就据此提出了一个“黑洞理论”,他认为,如果小时候我们的一些原始需求没有被满足,内心也会形成像黑洞一样的坑洞,就像你有一个吃不饱的肚子,无时无刻不在喊着“我好饿”。
这些黑洞会从两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我们会把过去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投射到别人身上。比如,如果小时候,如果父母经常告诉你,必须要学习好,才会被人看得起,那么长大后,你就会觉得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自己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人通常会表现出控制、妥协或者上瘾行为。另一方面,这些黑洞也会使我们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总是担心被别人伤害。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之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矛盾,在渴望亲密的同时,又害怕和别人走得太近。
情绪化小孩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原生家庭,也就是我们的养育者,主要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感染同化,另一个方面,是养育过程里,父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克里希那南达说,感染同化,指的是孩子承接父母负面感受和思考模式的一种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会无意识地重复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情绪化小孩的恐惧感和羞愧感都有可能来自于父母的感染同化。比如,如果父母特别害怕陌生环境,从不信任陌生人,他们就会经常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不要轻易相信别人。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和别人建立关系。再比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厉,经常挑剔孩子,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对自己特别苛刻,经常对自己不满意。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养育过程里的伤害,比如被遗弃和被吞没。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忽视,那么,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愤怒和怨恨。长大后,一旦有人让他感觉到自己好像要被抛弃的时候,他就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补偿。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特别强势,喜欢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经常表现为不愿意做出承诺。于是,亲密关系里就会出现问题,
作者在书里就举了一个案例,有一对夫妻来找他做心理咨询,妻子希望丈夫承诺,和她在一起一辈子。可是,丈夫却做不到,因为担心会因此失去自由。两个人为此争吵了很久。这两个人在婚姻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依赖和反依赖,而这两种状态正好就是被遗弃和被吞没两种伤害造成的不同结果。
情绪化小孩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个人成长过程里的特殊经历。中国有句老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以前被蛇咬过,那么即使看到很像蛇的一条绳子都会害怕。这是因为恐惧的记忆会被我们的大脑存储。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小时候的记忆会留存在我们的神经系统里。纽约大学精神科学中心的约瑟夫·勒杜克斯特别指出,人类大脑中的杏仁核不仅能处理记忆,即使是那些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记忆,也会被记录下来。
很多人觉得只有特别严重的创伤才会给人造成心理影响。但是,作者认为,即使是那些我们看起来很微小的事件,对于内在情绪化小孩来说,也足以造成创伤和惊吓。
著名作家三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上中学的时候,语文特别好,但数学特别差。于是,她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所有数学题都死记硬背下来,数学考试的分数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可她的数学老师却不相信她的成绩能一下子提高这么多,觉得她是在作弊,就给三毛出了一张从来没讲过的高年级试卷,结果,她得了零分。老师觉得自己胜利了,就在三毛的眼睛周围涂了两个圆圈,还带着她去操场走了一圈,引来无数师生围观。
这件事对三毛的打击很大,她从此休学在家,对学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从那时起,三毛就走进了与世隔绝的文学世界,开始了她孤独的流浪人生。后来,三毛的家人在回忆时都觉得,她的自杀和这件事留下的阴影有很大关系。可见,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经历会被留在情绪化小孩的记忆里,影响他的性格,导致他在生活里出现一系列自动化、习惯性的过度反应。
上面为你讲述了情绪化小孩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我们该如何应对情绪化小孩对我们的影响,重新拿回人生的主动权。
第三部分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提出了四个步骤,分别是:辨识、深潜、接受和冒险。辨识,指的就是判断自己是不是受到了情绪化小孩的影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情绪化小孩的行为模式到底是什么。深潜,是指在记忆里寻找过去的受伤经验,找到究竟是哪些创伤导致了情绪化小孩的出现。接受,就是学会和负面情绪相处。最后一个,冒险就是我们必须勇敢地从不断循环的行为模式里走出来,不再被情绪化小孩牵着鼻子走。
首先,我们来说辨识。就像我们在第一个重点中提到的,情绪化小孩有自动化、反应过度和习惯性三个特点。当一个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平时可以对照这三个标准来辨别是不是受到了情绪化小孩的影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情绪化小孩是通过潜意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以这种影响不容易被发现,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经常把自己的不幸归咎给别人。比如,如果一个女人经常遇上对她不好的男人,对她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
大部分人会觉得,是因为这个人运气太差了,怎么总是让她遇上渣男呢。可是,如果回顾她的成长历程,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其实是她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所以,只要有人稍微对她好一点,她就可以忽略这个人所有的缺点。于是,悲剧才会一次又一次重演。
而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第一步就是看见情绪化小孩,承认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生活里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
一旦辨识出情绪化小孩,接下来就是要深入去看到底是什么创伤导致了情绪化小孩的出现,也就是应对情绪化小孩的第二个步骤,深潜。之所以叫深潜,是因为了解一个人的潜意识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人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非常复杂,经常是一种情绪套着另一种情绪。
举个生活里特别常见的例子,如果一个小孩不听父母的话,不好好走路,非要蹦蹦跳跳,结果一下子摔倒了,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安慰孩子,而是对着他们嚷:“让你好好走路,你怎么就是不听话。”表面上看起来,父母的情绪是愤怒,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害怕孩子受伤的恐惧感。
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表面现象一层一层地深挖,看看到底过去你经历过哪些伤害。在书里,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留意生活里触动你的情景。因为情绪化小孩的行为具有习惯性,所以,它一定会不停地在生活里重复出现。每次当你出现负面情绪时,都学习问问自己,过去有没有什么事让你产生过同样的感觉,你第一次出现这个感觉是在什么情况下。通过这样有意识的询问,我们就有可能找到情绪化小孩产生的根源,从而减少它对我们的控制。
应对情绪化小孩的第三个步骤是接受,也就是要学会和负面情绪相处。
从小到大,你一定经常听别人说过,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多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避免出现负面情绪。所以,一旦出现让人不舒服的情绪,我们就会想尽办法赶走这种感觉。但是,往往越驱赶,这种感觉会越强烈。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别去想那头粉色的大象”,测试者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不能去想象屋子里有一头粉色的大象,结果发现很少有人能做到。这就说明,驱赶一个念头只是在不断加深你对它的印象。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接纳负面情绪,并且学会和它相处。
接纳,并不意味着妥协。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妥协是指忍着不说,而接纳是指我们不再通过情绪化小孩的方式来说。当我们通过情绪化小孩来表达时,经常会表现出愤怒、绝望、抑郁这些极端情绪,而且总想通过改变别人来满足自己。
如果我们可以接纳自己真实的感觉,包括那些不好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放弃改变别人的意图。就像我们之前说到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过,并不是因为对方表现得特别糟糕,而是我们对别人有很多不合理的期待,希望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改变。如果我们能放弃这种想法,并且接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应对情绪化小孩控制的最后一步就是冒险。只是看见并接受内在情绪化小孩的还不足以让我们摆脱他的控制,我们需要再进一步有所行动,也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拒绝情绪化小孩要求我们做的那些事。
举个例子,生活里,经常能看到两个人无意之间的一句话闹别扭。比如你不经意地跟朋友说了一句“你最近胖了啊”,对方可能因为心里不舒服,就会想方设法用一些难听的话让你难受。如果你了解什么是情绪化小孩,你就会发现,其实是两个情绪化小孩在对话。这时,如果其中一个人能够觉察到自己正在被情绪化小孩控制并且选择不再按照这个孩子的指示去行动,他就会主动和解。但这种行为在情绪化小孩看来,因为和解意味着示弱,而示弱是丢人而且非常危险的。
对于情绪化小孩来说,同样危险的还有拒绝别人和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向别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界限,并且在有人侵犯了这条界限的时候,果断地站出来拒绝,才能避免重复受到同样的伤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有时候,我们明明希望对方多关心自己,可表现出来的却常常是愤怒,冲对方发火。只有当我们愿意以平和的方式跟对方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情绪化小孩才会失去控制我们的力量。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