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便醉心于素读,解读文本中,上周完成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的解读,这周又试着解读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这篇课文。
在一字一句,一段又一段,一篇篇文本解读中,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知道怎样将一篇文章读厚,相信在自己不断的文本解读练习中,就能真正将文本读透,就能明白每篇文章应该教什么?
下面是《羿射九日》文本解读内容:
25 羿射九日
【课题在上课时要指导学生书写“羿射”两个字,“羿”注意上面“羽”字头应写成横折。后羿,本称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擅于射箭,曾助尧帝射落九日,只留一日,因此在民间流传有“羿射九日”的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最东边的海上,生长着一棵大树叫扶桑。扶桑的枝头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每天天快亮时,扶桑枝头的太阳就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批注:“很久很久以前”是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一类文章的惯用开头,交到了时间的久远,也暗示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激起读着阅读的兴趣,“东边的海上”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扶桑”是什么呢?“扶桑”一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这里的扶桑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木,没办法考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扶桑作为神木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如《楚辞•九歌东君》、《淮南子•天文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字由树木变成地名。汉代的《神异经东荒经》中记载了扶桑山:“脚巨洋海中,升载海日,该扶桑山有玉鸡。”同为汉代的《十洲记》中,扶桑是位于碧海之中的一片广阔的土地,"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府所治处”。这里的扶桑依然只是存在在人们的美好幻想里。文中的扶桑解释的很清楚,是一棵大树。第二句告诉我们扶桑树上有九个太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四句交代太阳有秩序地每天认真工作,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从“轮换”一词可以看出太阳的轮流值班,从“光明”“温暖”这些词中可以看出十个太阳轮流值班,给大地万物和人民带来和很大的益处。但读到这儿,读着不仅会问,那为什么要射掉太阳呢?这就激起了了人们继续阅读的欲望,这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这一段是故事的开头,描写了一幅祥和,神奇的画面,指导学生朗读时语调平稳,语速不急不缓,读出神话的神奇。]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灸烤着大地。
[批注:“可是”既是过渡又是转折,朗读时要读的短促,预示着故事有了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原来十个太阳不想轮流值日,一齐跑到了天空中,将太阳拟人化来写,写出了太阳的顽皮和任性,也充满想象和童趣。第二句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的炙热。“炙烤”一词让读着仿佛置身一个大火球之中,感受到如火的烈日炙烤的情形。趣味十足的儿童化语言,写出了太阳如儿童般的淘气天性,虽然短短两句话,但却读起来既易懂又吸引人。这一段有“觉”“值”两个生字,其中“觉”字还是一个多音字,文中读“jué”,还有一个音读“jiào”,觉在书写时引导学生注意写好“见”字最后一笔竖弯钩上下结构,上下等宽,上短下长,上面部分写得扁一些。“值”时平舌音,引导学生发现改字左边形旁,右边声旁,形声字,书写时注意“直”里面是三横,不能少写一横,三横要与第五笔的竖相连,与第六笔的横折不相连。值字识记可以用形近字的方法:植树——值日,还可以启发用其他方法识记改字。这一段也是故事的起因,故事情节由平静开始转折,出现的变化,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太”“一齐”强调变化,抓住“十个”“炙烤”读的重一些,急一些,读出情况的危机。]
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批注:这一段讲述了太阳一齐跑出来的结果:禾苗晒枯、土地烤焦、江河水蒸干、沙石熔化,日子艰难,从这些结果可以想象大地万物包括人类都面临着生死危机,没有粮食,没有水源,人们的生活很悲惨。这一段里面有两个生字“类”“艰”,类字书写容易出错,特别是点画比较多,“米”字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大”字一横要写长一些,托住上半部分。“艰”字也是左窄右宽,注意引导学生和“坚”区分。第三段也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个句子比较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感读好停顿,语速不要太快,但也要读出形势急迫的感受 ,一边读可以一边想象画面,读出焦急的感受。]
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接着,噗噗地掉在地上。
[批注:这一段是故事的经过,神箭手后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从“神箭手”一词可以看出后羿的射箭本领很高,这也是故事结果他能成功射日的关键原因之一,从“决心”一词可以看出后羿的决心和勇敢,朗读时要读的坚定有力,语速稍快。后面内容具体通过对后羿的动作描写,抓住“翻”“跨”“登”“搭“拉”等动词写出了后羿射日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无畏、本领高强的英雄形象,课文插图就是后羿射日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形象,从两个“九十九”可以想象后羿射日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后羿形象。“嗖”“噗噗”这些拟声词使得画面感十足,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动作,还能听到声音。朗读时可以抓住这些拟声词来读出后羿的神勇。这一段中有一个生字“弓”,是独体字,要注意提醒学生写好竖折折钩,注意第一、二笔不能连一笔。]
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炎热渐渐退去。羿又伸手拔箭,准备射下最后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
[批注:这一段也是故事的经过,但作者没有详写射下其他九个太阳的过程,而是一句话概括的写成,从“一口气”这个词中也能看到一个神勇的后羿形象,“炎”是本课生字,上下结构,两个火组成,上面“火”字最后一笔不能写成捺,学习这个字是还可以扩展,你还知道那些字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比如:从等。这一段最后一句描写了最后一个太阳害怕的心理,“慌慌张张”一词提出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神态描写也反衬出后羿的神勇形象。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AABB式的词语,比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来来往往等,在朗读时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读出太阳的害怕心理。“害”字是本课生字,书写时注意提醒下部分书写稍微窄一些,口字扁一些,三横中上两横短,第三横长。读到这一段,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后羿要留下最后一个太阳呢?是呀,为什么呢?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第六自然段,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世界一片黑暗。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批注:这是故事的结局。天上没有了太阳,大地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从“黑暗”“光明”“温暖”“不能生长”“没法活”可以体会到没有了太阳也不行,这也是后羿留下最后一个太阳的原因。第六段是第五段的解释说明,也和最后一段进行对比,让读者体会没有太阳也不行。]
从此,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批注:这一段是故事的结局,告诉读者后羿不仅神勇,而且为人类着想。从“滋润”“繁茂”“奔腾欢唱”“重新”“勃勃生机”这些词中,读者看到了大地又恢复了生机,从“勃勃生机”中,仿佛看到了万物复苏,百花齐绽,人们欢歌笑语的情景,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的“此”是本课生字,“新”是本课生字,这两个字书写时左右等宽,强调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这则神话故事在美好中开始,在展现后羿的神勇中体会故事情节的神奇魅力,又在美好的结局中结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羿射九日》文本素读总批:
从内容上看,《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古时候天上的十个太阳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羿为了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历尽艰辛射掉九个太阳的故事,故事脉络清晰,充满神奇的想象。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述了起因:十个太阳怎样出现在天空,炙烤大地,人们生活十分悲惨。接着讲述故事经过:羿克服重重困难,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讲述结果:大地重新恢复勃勃生机,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生活。
从主题思想上看,这篇神话故事充满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丰富,有智慧。而且,在故事中刻画了羿的刚毅有力,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让学生在领会故事内容,感悟想象神奇的同时也体会到羿的形象,并得到熏陶和感染。
从表达上看,这个故事语言平实,从儿童的视角表达,易于理解,描写人物时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致描写,生动传神。还要一些拟声词的运用,让故事生动形象,这则故事,既有细节得详细描写,又有简略的介绍描写,详略得当,画面感强,巧妙的在对不中突出后羿的英雄形象。所以,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孩子们在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的神奇内容,对比理解故事,体会人物形象,又要关注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积累好词,比如:熔化,烤焦,晒枯等,“翻,登,搭,拉”等动词,“嗖,噗噗”等拟声词,“慌慌张张”等AABB式的词语。还要生字教学是二年级的重点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随文识字,也可以单独指导交流,引导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词,正确,规范书写生字。朗读指导也是重点,可以在识字中读,想象中读,交流中读,以读促记,以读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