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梦想出自少年时
叶武滨老师说,早起掌握的是人生。同样,梦想也出自少年时。
王阳明十一岁时,问老师,什么是人生一等事 。老师说,唯读书登第尔。王阳明很疑惑地说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成为圣贤才是。这就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的目标。
这个天才的少年,从小就是语出惊人,经常说出一些惊到大人的话。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5岁立志,从此王阳明在这条路上的探索一去就是30年。他只想成为圣贤,殊不知,他最终成就了内圣而外王。
02
30年转身和放下的智慧
这30年他不断的探索,寻找,每一个希望来临他就舍身取义般地投入深入的研究,每次他都能够呕心沥血,而走不到头时,有自己的思考,毅然转身。
王阳明用他和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断指出了一条心法: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如果说在百转千回的路上,能够始终坚持成为圣贤的决心,不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不灰心,并且一条路走不通,转身之后多年,还能再次拾起重修,千回百转,死不足休。没有这样的韧性,他就不会再次相遇朱熹的心法,用不同的心境来诠释和领悟。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知行合一。我觉得王阳明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所说的圣贤在父亲以为是孔夫子一样的人,而实际王阳明所思所想太适合如你我一般的生活在现代的普通人。
人人心中都有圣贤,知行合二为一。
他所说的圣贤,是从内心来说,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非一个科举考试能够填满。
他说人人都有一颗圣贤的心,只不过你没有去深入的寻找,有的时候如镜子一般被蒙蔽了,只有擦去尘土,才能看清自己。一切的力量来自内心。
这一点是和佛教相通的。这和王阳明曾多年执着于研习佛教道教许多年有关系,他决然放弃了佛教,虽然他的文章里有很多佛教的影子,但他有能够敢于否定和怀疑一切的勇气,最终在龙场悟得知行合一,不仅知,更要行。在实践中运用心法,最终成就了他的内圣而外王。
03
为什么是王阳明?千面英雄的相似路。
然而是别人走这条流放之路,大部分早死掉了,从进入和老鼠蟑螂争地盘的锦衣卫大牢,到荒败的寺院里留宿而奇迹般地保住性命,没有被老虎吃掉,还有龙场这个原始森林,野兽出没,瘴气肆意……这条不归的路。王阳明似乎有一个神一直在庇护他的生命。然而是么?当他对着新发配而来的三天内分别死掉的三个人的坟堆,伤心的祭奠时,他说他破例的伤心了,伤心是害自己。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快的死去,是因为他们悲哀和忧愁,在这里悲伤是致命的杀手。王阳明在龙场因为不动心得以保全自我。
作者度阴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王阳明悟到知行合一,而不是别人。作者说,圣人都有相似的路。都有流放之路而后抱得真理归。这在《千面英雄》里也有类似的观点。英雄被逼入绝境,被打得惨不忍睹,逼到万劫不复,而后一个小时候的场景或者亲人的一句话让英雄找到心灵的力量,最终打败怪兽,而后光荣返乡。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啊。
或许若没有龙场之行,也就没有知行合一。但谁又能说没有龙场,就不会有别的地方呢?
04
最大的贵人是自己。
王阳明有两个贵人。一个是南昌城铁柱宫那个无名老道,他拯救了王阳明入世的灵魂;若没有他,他也许就会走进道观修身养性成了一个延年益寿的普通人。一个贵人是王琼,若没有他,王阳明只是一个内圣,而没有成为外王的机会。
从来没有听说过拥有超级素质的人在没有外部环境的帮助下可以成功的。人类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可最大的贵人是谁呢?若王阳明没有那份高人一等的道性,怎么会让道士看在眼里。若没有那份对万劫不动心的气魄,怎么会被王琼看重。
最大的贵人是自己。
以下是王阳明在官场不得志时,文章的原文引用:
切勿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也不要让坚定之心有所动摇。要避免灾祸,就要守护内心的光明,尽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这种态度,再大的灾难都是浮云。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圣贤,在困难中坚持,是你人生必定的修行。
让阳明精神鼓舞我们不断向前进!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