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整个大队(三个村庄)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大概三四十人。学校在我们隔壁村,转个大弯下个坡,走路大概15分钟到。如果说下着雨的冬天这个时间估计走不到。背上背个书包,书包里不仅装着书本,还要装早中2餐的米菜跟棉鞋。双手也不能停歇:一手打伞,一手提着火箱,怕风雨打湿,火箱上还盖着厚纸。那会还是泥巴马路,下雨天不得不穿雨鞋。下坡时自己稍不留神就在打了黄油样的路上摔跤。身上沾泥巴不说,火箱里的木炭说不定也会跟着倒出来。呼呼的大风一来,雨伞被吹成蘑菇状。尽管没得像现在的小孩有专人接送,但那会都很准时甚至提前到校。
平常我们都是成群结队的走去学校。月光特别亮的某天,家里的大挂钟没上链而停止了走动。我在睡梦中被同伴叫醒后,心里感觉挺早但不知道具体几点钟,就跟着队伍在皎洁的月光下走去学校。快到学校处的路边有两颗超大的松树。很多人都说那个地方有种说不出的神秘感,直到现在我也不敢一个人从那走过。走到这时,一调皮的同伴在经过时"呼……"地长叫了一声,吓得我们心里发麻,一边撒米一边超快的像学校冲去。走到学校天还是没亮,教室锁了进不去。正当我们叽叽喳喳说着话时,见学校办公室有人打电筒光。于是我们一群人赶紧躲在了乒乓球台下面不敢做声。一会功夫见校长拿着电筒朝校园环照了一周也没发现我们。个个松了口气就这么等到了天亮。
来到这后,不再是一个老师上所有的课。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爱放学后留着学生背课文,我自从被留过一次到天黑才回家后就对语文产生了阴影,很不喜欢背课文。数学老师则习惯用力气去处理问题,可效果并不明显。所幸四年级是两个比较慈祥的老师,貌似从这时起我就渐渐喜欢数学课了,不用背不用写作就可以拿高分,多省事。
除了语文、数学课,印象最深的要数劳动课。当时升旗那块空地上的草坪是老师带领我们去山上挖草地铺好的。现在已建成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教学楼右边的空地种上了杨梅,好像还有橘树。出学校后就再也没进去过,不知那些果树还有没存在。到了冬天,砍柴是劳动课里的必修课,有时就从家里背把柴交上去也行。
放学路上有滋有味。有一段路的两边种满了茶树,清明前后,一是可以吃到茶耳、茶泡;二是拿"茏基"(不知道普通话怎么说)抽去中间的芯当吸管吸茶花里的蜜,可甜;三是扯小笋子,回去煎蛋,挺美味的一道菜。到了夏天,还可以吃到野蓝莓、野草莓等其它野果。有几年山上的树经常莫名的被烧,那些茶树也就没了踪影。
课外时间我们的活动也挺丰富。女孩子常玩挑毛线绳、跳长绳、抛石籽、踢键子、玩围城;男孩子常玩弹弹珠、打面包、打泥泡。个个玩得不亦乐乎,直到老师敲上课铃才罢休。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小学生课外时间大都以电视或者手机为伴,当然有条件的被送去了各种兴趣班。我们儿时的游戏慢慢地就成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