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今日与往常一般,随意刷着微博,翻到一篇文章,《冷暴力,一种被忽略掉了的虐待》。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袭来。
想起的还是妈妈。妈妈在十多年前,也就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与父亲离婚。那时的情况很复杂,但我现在能确定的是,在选择房子和孩子中,她毫无疑问地选择了第二种。
其实当时路还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止这两条,但站在她的角度,其做出的选择,足以让人动容。
离婚自然是有原因的,对于童年的我而言,客观的影响就是要承受母亲易怒的脾气,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式父母教育――打。而父亲,他一出现就会让我感到拘束紧张,但他出现的时间也不多,是妈妈陪伴了我童年大部分的时间。
是的,妈妈喜欢用打来教育,她很忙,忙到只能用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孩子。虽然十分不赞同,但这样的“打”却不是我幼时认为的最粗俗,最不入流的原因,迁怒。
“在这场与孩子无关的冲突中,他被召来当目击证人,连带承受所有加诸受虐者的恶意。子女别无选择,只能自我隔离。他们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自我,或是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假使他们无法靠自己找到解决之道,内心就会带着部分伤痛,而这伤痛日后还会重现。”
――《冷暴力,一种被忽略掉了的虐待》
现在来看,妈妈不怎么迁怒于人,至少她并没有以这种方式让我感到伤害,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六一儿童节,妈妈去买给我的礼物,没带钥匙,她回来的时候我正对电视津津有味,听不到电话铃,也听不到呼叫,后来被胖揍一顿,而因为有礼物,我也就欢天喜地不甚在意。
她很爱自己的孩子,爱到揽过所有离婚和小时候打人的错误,在以后两人相处的日子里长怀愧疚之心。她依旧强势,但面对家人的时候,她一向无知而坚强。
基于这份爱与愧疚,我利用了她的妥协。我开始习惯在争吵以后,妈妈不辨对错的安慰道歉,后来开始故意的冷漠,用她的愧疚痛苦,来让自己感到被需要,被关爱,被重视。
妈妈是强势的,她不会一直道歉,继而恼怒,又是无休止的争吵,我们都在这无尽的争吵中备受痛苦和折磨,特别是只有两个人,且两人都幼稚的时候,无法自拔。这种情况会在分别的时候停止,但相处久了,就如同旧疾复发,卷土重来。而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两人的关系里,我占据更大的地盘,让妈妈对我不自觉的纵容。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对方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对方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
――《冷暴力,一种被忽略掉了的虐待》
妈妈是个很厉害,很强大的人,在某些方面我得这么说,我为她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感到骄傲,为她不顾一切来到异乡重新开始感到佩服。然而,我从没在她面前这么提起过,长久的两人相处磨去了这样的温情。如果说,妈妈对我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培养出良好的亲子关系,那我对妈妈的影响就在于她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让一个强势的人怀疑一下自己不好吗?对于一个一向强势而倔强的人来说,这样的信念一旦受损就是全盘皆毁,特别是在从来没有鼓励的情况下。
好在她因早年的经历够坚强,不像当时的我,需要在鼓励中建立信心。
这样就明了了,妈妈带给我童年皮肉之苦以及部分性格缺陷的形成,我带给妈妈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在我面前的不自信。而这真的不是一个小问题,它会成为一个伤疤,揭一揭就疼。将我俩的身份对调便是如下:
“父母责备子女笨手笨脚,反会使他们更不灵光,距离父母的理想越来越远。孩子不是因笨拙而被贬低,而是因被贬低而变得笨拙。拒斥他的父母总会找到理由(尿床、成绩不好),来为这股暴力倾向开脱,然而暴力的成因在于孩子的存在本身而非孩子的行为。”
――《冷暴力,一种被忽略掉了的虐待》
很难说清这件事谁来负责对吗,妈妈在许多年前就开始忏悔,而我,在今晚,看完文章,潸然泪下的那一刻才开始。
妈妈很骄傲,却为了我,一步步退让。
我不能忘记在高三那一年妈妈为了我在外面租房子住,每天上下班一个小时公交车车程,而我却在回家后使尽坏脾气闹得她惶惶不安。现在想想,当时的我,怎么就那么放肆,去指责纠正一个比我能干,比我勇敢,比我坚强,比我吃过的苦多得多的人。这是虐待,是爱的要挟,我今日终于知晓。
妈妈是个思想简单的人,在很多大事上没有正确的主意,从她纵容我这一点可以看出。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以前我们都对争吵习以为常。所以,这篇文章我也最不想让她看到,太过客观,太伤感情,太犀利直接,可能像我忘记小时候的许多事一样,她也忘记许多这样的事,但这是事实,伤害已经存在,影响已经产生。
但现在最美好的就是,我们依然相互陪伴,相互依赖,相互爱着对方,比很多家庭都要亲密。人可以犯错可以糊涂,但认识到就要改正,我需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面对一些事情,努力弥补性格上的自卑和不自信。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找机会告诉妈妈,你做的饭其实很好吃,你发的鸡汤文虽然没营养我也会看,你其实很能干,我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