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城市与黄河共生共荣的特殊典范。
沿黄九个省市中,还有济南也是黄河穿城而过,不过济南黄河北跨发展尚未成气候。
兰州段的黄河是地下河,给予兰州特殊的资源禀赋。
在亭子间合影的时候,有位兰州人在指挥我们照相表情姿态,语气夸张热情,体现了兰州城市主人翁的好客。
水车在兰州当地古代农耕文明主要的灌溉工具,甚至当地从水车的布置情况,可以推测一个村庄的富裕程度。
兰州水车博览园的水车是活的,不是摆设。在行进当中,可以看到一些小的水车组合,可以让游客进行体验。许多家长带孩子,乐此不疲地玩水车。
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整合黄河两岸沿线13个不同风格、不同归属的公园,统一归属管委会管理,理顺运行机制。
现在管委会有400余职工,其中200多人组成景区监察执法队,加强对公园的管理。
目前来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执法,是大景区运转良好的重要因素。
王之涣有著名诗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说此处是王之涣创作此诗篇的最好场景。黄河滔滔流过来,远山、白云,玉门关就在对面山脊之中,在外地守边的戍卒,因为不能回家,只好吹奏杨柳词曲来表达相思之情。
有人说情景不对。戍卒在外,哪里有黄河?应该是黄沙满地。所以推测可能是“黄沙直上白云间”,更为贴近些场景。只是后来,在诗词传抄过程中,笔误成黄河远上白云间。
不论真相如何,都是绝美的诗篇。
黄河上在近代清末民国时期,有三座铁桥。兰州中山桥是天下黄河第一桥,郑州黄河铁桥和济南黄河铁桥。现在唯一还在跑火车的铁桥,是济南泺口黄河铁桥。
上面这段文字说明中山桥的渊源。据介绍,左宗棠西征新疆的时候,为了运输物资首倡修建现代化的铁桥,不过军务繁忙,没有机会实施。
到了1902年左右,当时的兰州道台彭英甲和甘肃总督上报朝廷修建铁桥。当时许多国际洋行来参与竞标,最后德国洋行中标。
原材料全部采购自德国,光运输原材料就进行了好几年。当时德国的钢材和桥构部件随轮船运输到天津港,公路运输到西安。问题来了,西安到兰州没有公路。
甘肃和兰州用人力,把铁桥材料用两年时间从西安肩拉手扛运输到兰州,好不容易到1907年,铁桥才终于建成。
抗日战中中,兰州的防空围绕铁桥,是防空和日本飞机争夺的一个焦点。对中国来说,保住了铁桥,就等于保住了从苏联运输物资到中国内地的生命线。
解放战争中,铁桥在和马步芳匪军争夺中,桥墩曾经严重受创。
解放后,中山桥一直是交通枢纽。曾经黄河挖泥船冲撞铁桥,后来市政府为了保护铁桥,一是利用现代技术在铁桥底下架桥墩提高铁桥;二是禁止机动车通行,防止铁桥损坏。
现在夜晚中山桥,是兰州市民相聚的一个中心。铁桥两面,灯火辉映,习习凉风,成为兰州人消暑纳凉的绝好去处。
总书记来视察,走到黄河滨海公园,说:黄河之滨也很美!
羊皮筏子。
本来想在黄河风情园里看到著名的羊皮筏子,当地古代人们跨过黄河的一种主要渡河工具。结果由于黄河水涨,警戒水平提高,取消了一些游园活动,没有看到羊皮筏子。
最美的黄河母亲雕像。
设计师来自敦煌设计院,所以不自主地把敦煌味道赋予了黄河母亲雕塑。母亲雕塑的端庄秀丽,脸上透出的宁静和从容,透露出母性的美。从面部看,与敦煌中飞天的形象、菩萨的形象,都有同工之妙。
母亲怀里的小孩是男是女?为什么是卷毛?透出一种包容文化。因为兰州地处西域要塞,各类人等和宗教融合相处,所以小孩的头部有西域味道。
小孩为什么趴着?是男是女?当初选择方案的时候,有过争执辩论。如果小孩雕塑成女孩,一部分人不喜欢,说太阴柔了;雕塑成男孩,有人反对,说是男权主义。设计师讨巧,让孩子趴在母亲怀里,看不出男女,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兰州还是宗教包容的地方。各种宗教在兰州相互包容,共生共荣。兰州白云山上有白云塔,是西藏高僧萨班班智达从西藏来到兰州,准备由此地去凉州拜见蒙古王公阔端进行西藏和蒙古结盟,史称凉州会盟。后来班智达在兰州得病去世,葬在对面山上白云塔。
萨迦·班智达高瞻远瞩,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一方面为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负责,通过结盟使西藏免遭蒙古大军蹂躏;一方面为弘扬佛法,也为萨迦派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年迈体衰,毅然决然带领两名侄子及众多僧人和经卷应邀前往凉州。萨班(简称)先遣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等人直接奔赴凉州,他本人抵达前藏拉萨,与拉萨僧俗各界上层人士,充分商议归附蒙古事宜,集思广益,以便思想上有充分准备,然后于1246年途经青海及甘肃天祝县到达凉州。
凉州会盟只能算萨迦派与蒙古势力的第一次接触,真正奠定了萨迦派藏区领导权的是——忽必烈与他的侄子八思巴。
凉州会盟,这也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最早法理依据。
藏蒙结盟,为中华版图形成做出贡献,兰州是重要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