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海南琼山人,自幼苦读诗书,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中举,时年三十五岁。
海瑞幼年丧父,由母谢氏抚养长大。海瑞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这些儒家的耿介、顽强乃至偏执,深深的融入了海瑞的血液之中。
海瑞四十岁正式出仕,分配到福建任教谕,相当于县教委主任。教谕本是最清苦最无聊的职位,而海瑞直任职后做得有声有色,他恪守礼法的“另类”行为也吸引了地方大员的注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县学教谕海瑞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四十五岁的他从举人终熬到七品父母官,真正的进入了政治舞台。
天真的海瑞自以为官场像圣人描绘的那样,他自以为只要恪守祖规,只要不折不扣的践行圣人之道,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自己也将留名青史。最终他完成了后者,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由什么姿态留下的。
明中期起,官僚系统严重腐化。海瑞
知道地方官不是靠国家俸禄吃饭,而是靠“陋规”收入,也就是乱收费。明朝实行底薪制,官员无任何福利待遇,而要用这仅千元的收入养活整个家庭或者家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海瑞使其成了可能。
没有了这些陋规收入,海瑞的生活水平可能只比乞丐好些。而海瑞不光自己要革除陋规,上任十天后,他决定革除全县大小官吏的所有陋规。这在大众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海瑞看来是天经地义的。结果县吏们走的走,逃的逃,本来清闲的父母官却比农民还累。
没有了陋规收入,海瑞没有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海瑞就成为官员们茶余饭后的笑资,连浙江总督都成了热衷的传播者。有一次海瑞给他母亲祝寿,买了两斤肉,结果成了官场的大新闻。
海瑞成了官场怪物。然而怪物的缔造者正是他所崇敬的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以来就制定了底薪制,并严惩腐败。虽然一时贪官似乎大为减少,然而力度稍减弱,贪污又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而几千年来的中国政治一直是迷糊的。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用其他办法来治理腐败,没有人考虑过制定的合理性。
海瑞虽恪守祖规,办事效率也高,但因其清廉倍受官场排挤。两年后,浙江官员忍无可忍,决定弄走海瑞,海瑞就不明不白的调任了江西兴国知县。又过了一年多,当地士绅也无法忍受了,于是被吏部升为六品户部主事。吏部认为海瑞在户部的工作和其他部门接触少,可以安分守己了。但没想到海瑞却在京城掀起了巨浪。
海瑞进京了,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注定要被打破。他的道德观、责任观使他无法保持沉默。海瑞只认天理,不认形势。
海瑞做京官的日子里,海瑞对帝国的政治状况有了整体性的了解。这个帝国已经整体腐烂掉了。在他看来,问题的根子出在皇帝,解决的办法也自然在皇帝。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任户部主事一年后,海瑞上了那道使他留名千载的“骂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瑞写此疏,并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沽名,他是实实在在地为了皇帝天下。所以嘉靖把海瑞关进监狱里,却一直下不了决心杀掉海瑞。
在狱中呆了十个月的海瑞仍在思考政事,而海瑞被释放的那天,正是嘉靖驾崩之日。在接下来的三年零九个月,海瑞遇到了政治生涯上最温暖的一个春天。
度过了狱中十月,复出的海瑞已经今非昔比。他在帝国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让人嘲笑的官场怪物,他从一个部门里默默无闻的古怪小官僚变成了代表社会主义的楷模。
然而三年以后,提拔海瑞的老内阁首辅徐阶才知道自己看错了人。
隆庆三年(1569年),在徐阶的推荐下,海瑞被任命为位高权重的应天巡抚,登上了他政治生涯最辉煌的顶点,这一年,海瑞五十六岁。
而海瑞的政治梦想也毁于应天。
王朝末期,土地兼并问题必然成为社会的毒瘤,并最终置王朝于死地。而海瑞自然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海瑞一开始就拿他的恩人徐阶开刀。
仕途中人最重提拔之恩,最重编织关系网。按官场逻辑来说,徐阶对海瑞恩重如山,海瑞理应相报。可是海瑞仍然是个官场怪物,他从来不承认什么人之常情、理所当然。他只认圣人的教条。他觉得徐阶当初提拔他是为国选才,并不是对他个人有什么私恩,所以海瑞觉得徐阶应该能理解他的做法。
然而徐阶不能理解,他非常吃惊,他自认为对海瑞相当了解,但他没想到会有这种结果。
徐阶没有办法,只能联系现任内阁首辅高拱。于是,做了九个月巡抚的海瑞被调任南京总督粮储。海瑞最风光的一段政治生涯就这样干脆利索的结束了。
海瑞被这当头一棒打昏了。而他并不知道,像他这样不明白游戏规则的人,只会被高明的玩家当作一枚冲锋陷阵的棋子,发挥完作用之后,被抛弃是必然的命运。清官注定不能进入政治主流,无法引导政治航向。海瑞永远不会明白这一点。他开始震惊,然后迷惘,最后愤怒。于是他选择了辞官回乡,这便是著名的海瑞罢官。
虽然辞职而去,海瑞还是坚持认为自己的政治措施没有一点错误,不可更改。对于海瑞来说,读书修身就是为了入世济民。闲居在家,看上去潇洒自在,其实海瑞的心是十分痛苦的。仕途是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如果不能为世所用,那么他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虽然归隐田里,其实海瑞还是日日期待着有复出的那一天。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神宗继位,张居正继任为首辅。闲居两年的海瑞,以为自己的另一个政治春天要来了。但张居正认为:海瑞的品质无可怀疑,然而办事不能通达。这样的人只能享受名誉上的尊重,不能任为实职。
虽然同为圣人之徒,张居正为人行事却与海瑞大有不同。张居正既能侃侃而谈圣人之言,又能精通中国社会表面秩序下的真正规则,并且运用精熟。他没有徐阶的天真,认为海瑞能够为他的班子建立政绩,也没有高拱的阴险,想用海瑞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他不能用海瑞。
直到这时,海瑞才知道自己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个政治摆设。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十三年(1585年),万历皇帝亲自下旨任海瑞为南京吏部呦侍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了十六年,海瑞终于等来了又一个政治春天。这一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
但海瑞还是没有弄明白官场里的利益规则,朝廷也明白了,海瑞还是那个海瑞,丝毫未变。官场怪物依然像以前那样强硬如钢,岁月不但没有使他的性格里增加一点弹性,反而使他老而弥辣。
理所当然,海瑞吏部右侍郎的椅子还没有坐热,一纸调令下达,升右侍郎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年轻的万历皇帝在召来海瑞不久就后悔自己年轻没经验,犯了错误。他现在终于明白张居正为什么不起用海瑞了。
也许是人老了,海瑞终于尝到了灰心的滋味。失望和绝望是不同的,在人生末路上,绝望就意味着对自己一生努力的否定。他终于发现他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生的雄心壮志终于消泯。他现在可以基本判定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这一生,他吃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承受了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放弃了人生的诸多乐趣,他把自己活生生的生命轧榨成了一块顽石,却没有做成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在官场上被视为异端,视为魔鬼的同时,在民间,海瑞却已经渐渐成了老百姓希望的寄托。“海瑞”这两个字,已经成了一种符咒,被用来诅咒一世的贪官。而现实生活中的海瑞,却已经心如死灰。他憎恨这个荒谬的世界,他每天都盼望着死亡的到来。
海瑞终于死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病故于南京。
海瑞临死前,不但没有大臣们例有的遗疏,甚至连一句遗言也不留。他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无话可说。
死讯传出后,整个大明官场都松了一口气。这个麻烦制造终于消失了,人们不必再绷紧神经。
而皇帝也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原来,清官们是不适于“当居任事”,参与实际权力运作的。但是他们适于做一块官场的门面,用来装点朝廷,用来让大家学习其精神。
精神可以写到书上,记入史册,激励人心,却不可施用于实际。
这其实是千古清官共同的命运,清官只是官场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