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思维_怎么样用设计管理感受

策展人思维九:怎么样用设计管理感受

导语

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开创”模块的案例学习。

通过这一周的案例课学习,如果让你说出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关键词,你的关键词是什么?

我的关键词是,体验管理。

我们都知道,在供给饱和的市场,产品本身功能和质量可能差不太多,但体验却有可能千差万别。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主动去设计用户体验是很重要的。

那除了本周的案例之外,还有哪些注重用户体验的最佳实践呢?

下面为你分享的四节思维模型课,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行业。他们在用户体验上的极致追求,相信值得我们观察和借鉴。

好,我们开始“开创”模块的第一节思维模型课。

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设计好的体验,管理住用户的感受呢?

这节课,我们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而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艺术策展人,崔灿灿。

什么是艺术策展人?

就是你在博物馆、美术馆里看到那些展览,背后的总导演。他们负责给一个展览挑选展品、陈列展品、组织策划。

策划一个艺术展,就是找到艺术家,然后把他们的展品摆在展厅里吗?当然不是。

一个好的展览,能在展厅里用展品、空间、灯光等各种细节,充分刺激和调动你的感受,让你领会展览主题。所以,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也一定是一名高超的体验设计师。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很熟悉的梵高。如果给你100件梵高的作品,让你策划一个梵高作品展,你觉得怎么策划,观众会买单?你可能想,那可是梵高啊,根本不需要策划,也不需要宣传,观众都会买单的。

话是没错,但是,要把这100件梵高作品,交到100位崔灿灿这样的艺术策展人手中,他们可能会策划出100个主题跟风格完全不一样的艺术展来。

为什么?这跟艺术本身的属性有关。

我从崔灿灿那里听到一个他关于艺术特别不一样的定义。

他说,什么是艺术?艺术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艺术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给你一个意义,第二是设计抵达这个意义的过程。

所以你看,策展人的工作也就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定义意义,一个是设计抵达过程。后面这个抵达过程,其实就是替观众设计体验。你要是想表达一个天才的梵高,你要让观众体验到“天才”;你想表达自我的梵高,你就得让观众体验“自我”。

怎么做到呢?我们就请崔灿灿来给你讲讲他的思路。

在艺术圈,崔灿灿是一个非常擅长用艺术策展,来回应和探讨现实社会问题的策展人。他跟著名的艺术家陈丹青、隋建国、赵赵、厉槟源等很多艺术家都合作过。从2012年入行到现在,他做了快100个艺术展,每个展的主题极其鲜明锐利。

我们这节课,就重点拿他2019年给陈丹青策划的一个叫《退步》的作品展来当案例,讲讲他是怎么给他的观众设计体验的。

这节课的导师是崔灿灿,研究员是蔡钰和石婧宇,由徐惟杰来为你转述,下面我们开始。

艺术策展在中国不算一个大众职业,整个中国也就差不多5000位,崔灿灿是其中一位。

他在2019年策划了19个艺术展。什么概念呢?这一年,中国大大小小的艺术展一共2215个,平均每人策划了不到半个展览。崔灿灿策划了19个,很高产。

他能做到高产,是因为艺术家、艺术圈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的策划能力,愿意为他的各种创意买单。在崔灿灿看来,策展人的工作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美术陈列”,一个好的艺术展,应该能够反映策展人真正想要表达的理念。

举个例子吧。2019年这一年里,崔灿灿给画家陈丹青策划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展,一个在香港,名字叫《装扮与写生》;一个在北京,叫《退步》。

你听名字就能清楚,这是两个不同主题的故事。确实,如果你刚好去看了这两个展览,你会发现两个现场呈现出的气场截然不同,里面空间怎么隔档、作品怎么归类和排序、氛围怎么烘托,都不一样。但你要是再仔细一点看看就会发现,这两个展览有70%~80%的作品是重复的。

怎么用同一套素材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崔灿灿给我们讲了三个策划思路,非常有意思。

制定一个能在体验者心中唤起共鸣的意义

第一个思路特别朴素,朴素到我们经常忘记它的重要性。这就是:如果你想帮用户设计某种体验,你要先帮他定义一个意义。

崔灿灿讲了一个故事。

他有一位姐姐辈的好朋友,性格心高气傲,一直没有合适的男朋友。崔灿灿经常劝她说,你要平常心,别眼光太高。但这位姐姐始终不以为然。

几年前,这位姐姐慕名去西藏寻访一座喇嘛庙。她一个人从北京飞到成都,又从成都转飞西藏。进藏之后又换班车又骑牦牛,高原反应、风吹日晒,折腾了一两天,终于在黄昏到达了那座偏远的喇嘛庙。庙里没什么人,姐姐隔着层层唐卡看见一个喇嘛坐在最里面,夕阳西下,一束阳光刚好打在喇嘛头顶上。那一瞬间,她被一种神圣感震慑住了,她就也远远地坐下,不敢乱说乱动。

沉默了半小时,喇嘛动了,先把手平放在眼睛面前。再一挥手说,你走吧。

这位姐姐也不敢多问,听话地走了,又一路跋山涉水回北京。等回了北京,给崔灿灿打电话,说,“灿灿我明白了,喇嘛是让我平常心”。

崔灿灿讲完这个故事,跟我说:“你看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为一个意义,设计抵达它的过程。姐姐给自己设计了一趟艰辛旅程,体验之后就接受了‘平常心’这个意义。”

我们设计展览,也是一样的意思。选什么作品、先看哪件再看哪件、玩什么视觉游戏去观赏作品,都是为了让观众相信一个道理,领会一个主题。你设计的这个主题,越能在民众心里唤起共鸣,就越容易传播影响力。

所以,拿陈丹青的《退步》展来说,“退步”这个词,就是崔灿灿赋予这场艺术展的意义。他是怎么干的呢?

陈丹青是一个成名画家、艺术家和公共评论者,公开信息不少。于是,从接到策展委托开始,崔灿灿就先在网上做了大量检索工作。

他发现,大众提到陈丹青这个名字,最容易想到的是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因为大众很容易看到他在媒体上针砭时弊,或者是在视频节目里谈历史讲文学,还出有自己的散文集。反而是陈丹青的画家身份被提起来时,大家对他近年有什么作品,不太清楚。陈丹青在1970年代末画出过一组非常有激情的现实主义人物油画,也是他成名的西藏题材,比如其中有一幅名叫《泪水洒满丰收田》,我附在了下方。

画的是一群西藏农民在丰收的稻田里捂住脸痛哭。这在当时太惊艳了,宏大的现实场景,戏剧化的文学张力,高超的技艺。这种作品表达的时代与人物复杂性,让当时的整个艺术圈都感到惊艳,陈丹青和他的《西藏组画》也成为了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

《泪水洒满丰收田》 图片来源:网络

《西藏组画》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但这样的创造性,陈丹青没有持续提供给艺术圈。再接下来,陈丹青反而远离了创造,回归到了临摹。在美术界,大家都认为临摹是基础,创造才是大师所为。但《西藏组画》之后,陈丹青去纽约临摹经典,临摹中国的书法字帖与水墨山水,近两年干脆直接邀请模特,来画人像写生。这么一来,这些年艺术界说起陈丹青,很多是批评。比如说他不务正业、江郎才尽、越画越差。

阅读和收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崔灿灿提取了十个外界对陈丹青最高频使用的评论词汇,然后结合着回过头来看陈丹青的作品。他发现一个词很有意思,叫“退步”。

崔灿灿意识到,“退步”是一个有争议感、值得讨论的话题。

人必须要创造吗?人走向了创造,就不能再去模仿吗?人有权利退步吗?再进一步,这些问题,还可以翻译成每一个人问自己的问题:“我这些年在进步还是退步?不服从大多数人认定的标准,而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退步吗?”

于是,他就把展览的标题定成了“退步”,这样一来,这个展览不但是为陈丹青的退步翻案,而且是提醒大众,去质疑看似泾渭分明的好与坏、进步与退步,去重新审视人成长的复杂性。

他把这个想法和陈丹青一说,陈丹青也很喜欢。更重要的是,讨论“退步”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表达陈丹青本人的个体趣味了,而是经由自己的一道加工翻译,把艺术家的经历和创作,翻成了一个能引发更大社群思考,让所有人产生共鸣的公共命题。

让所有可感知的细节,都一致回应主题

好,“退步”这个意义定好了,这场展览的总目标也就定了。接下来,崔灿灿的任务是要设计一条体验路径,让观众一路跟着,体验和感受他和陈丹青对“退步”这个话题的思考。

设计体验路径之前,崔灿灿给自己定了个评估指标:观众每进一个展厅,如果先不看墙上的注释和介绍,而是直接看展品,看完留下的印象跟介绍文字的内容有50%的吻合度,就说明这个展在理念的体验传达上算成功。

那么,崔灿灿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用所有可感知的体验细节,去回应最初设定好的那个意义目标,也就是要用陈丹青所谓的“退步”过程,来质疑社会主流界定的好与坏。

具体怎么操作呢?崔灿灿想,所谓不破不立,既然要给陈丹青的退步平反,那首先得让观众按时间顺序看清楚陈丹青在每个时期的作品。换言之,能还原出艺术家所谓退步的轨迹。于是,他给观众设计了这么一条从入口到出口的观看路径:

《退步展厅入口》 图片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第一个展厅呈现陈丹青艺术生涯的最早期,1968年,展出了两幅陈丹青对西方文艺复兴画作的临摹。

接下来顺着展厅的路线,几幅70年代陈丹青受20世纪苏联风格影响,画出的工农作品。

然后第二个展厅,就来到了80年代初,陈丹青的巅峰作品《西藏组画》。

出了《西藏组画》的展厅,又来到了第三个展厅,展示的是1983年后,陈丹青刚到美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临摹的大量经典,这就是艺术界所谓的,陈丹青“退步”的开始。

第四个展厅,是1998年之后陈丹青的一系列画作,在这个阶段,他干脆不临摹画作了,而是临摹起了画册,在艺术界看来,退步得更厉害了。

第五个展厅,崔灿灿就把陈丹青更晚期的作品放在了这里,他画的伦敦街头模特肖像,画的艺术展布展工人肖像,甚至是陈丹青正在制作的视频节目《局部》的混剪。

在最后的展厅里还有两个独立的小隔间,里面陈列着陈丹青这些年来的自画像,从青年到老年。这组画像和视频节目《局部》的呈现,是在告诉观众:陈丹青在《退步》中的变化由谁主导?历史又发生了什么?个人的进退和历史的进退,《局部》成为一个隐喻,一个回答。

你看,崔灿灿设计的这条动线,从头到尾,就这样,一路带着观众看了陈丹青创作的早期、中期、后期作品,从起步到创作顶峰,再到临摹,有条不紊地拉出了一条“退步”的时间线。

当然了,除了想好展览主要分几个模块,崔灿灿还在怎么展现作品上动足了脑筋。

举个例子,在选作品的时候,崔灿灿把一号空间里大概1/4的空间,都留给了陈丹青临摹的画册系列,让观众可以花更多时间仔细观察和感受画册系列的妙处。即使艺术圈的学院派也会觉得,画画册根本是写草稿,并不是在搞创作,但崔灿灿看来,这只是又一个主流标准而已。

而与对画册系列看重相比的,是崔灿灿怎么处理被艺术圈内奉为陈丹青作品高点的《西藏组画》——他只给这个系列作品留了1/8的展览空间,这还不止,崔灿灿甚至告诉我们,展览中的《西藏组画》全都不是原作,都是复制品。

为什么在同一个展览里,要对作品如此“厚此薄彼”呢?因为崔灿灿认为,《西藏组画》之所以被赋予了圣光,就是因为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那时正要从一统画坛多年的苏联现实主义风格里走出,而陈丹青带着法国乡村风的《西藏组图》恰逢其时地出现,刚好吻合了艺术圈大多数人的期待和需要,才成为了具有“时代进步性”的典型。

所以,崔灿灿在《退步》展上,薄《西藏组画》、厚画册系列,恰恰就是为了表达,对大多数人规定和遵从的标准不盲从。而这,不也正是这个展览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吗?

其实,在陈丹青展览里,像这样在细节之处管理观众看展体验的例子,还有特别多。除了前面说的作品素材本身的选择、空间大小的对比,还有光照在不同作品上给人的感觉、挂作品的墙面颜色不同,给出的不同心理暗示,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一切,其实都是崔灿灿为了能够推动展览主题,被观众成功察觉到,而特别安排设计的。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次校准,合在一起就保证了观众能准确抵达,策展人制订好的意义目标。

亲自当工匠,把每个细节精准落实到位

说到这里,崔灿灿其实很像一个战略级的产品经理:先挖掘出一个用户需求,然后设计各种产品功能和逻辑去回应这个总需求。但崔灿灿的工作不止于此。

我们问过崔灿灿一个问题:“你的团队有多少人?怎么分工?你负责艺术性,谁帮你去实现?你有常用的合作团队吗?”

崔灿灿看我们一眼,说:“我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团队还要培养内部默契,我自己跟自己是最默契的。好的策展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既是半个艺术家,又是半个包工头。我既要懂印刷出版,知道设计怎么做,还得知道哪里省钱哪里花钱,新闻稿怎么撰写,甚至墙要怎么刷,灯要怎么打,和不同的工人要怎么沟通,什么时候要哄着他们,什么时候必须得严厉地说两句,都得心里有数。这些东西都心里有数的时候,我才知道宏观和微观怎么配合,理想和现实有哪些差距,我才能把效果做到最好。”

这就意味着,崔灿灿不但要当产品经理,敲代码的事,他也得自己抓。

为什么要亲自下场当包工头?

因为一场艺术展是在设计体验,只有总设计师亲自下场,才能保证每一个细节在实现的时候不走样。也就是说,完成了制定意义和统筹规划后,体验设计者就要彻底切换到工匠模式,把每一个细节精确落实到位。

所以,在陈丹青的《退步》展备展期间,崔灿灿每天都出现在展厅里,盯着工人,要求他们必须用同样的动作和力度,刷三遍漆。

甚至,高新技术都得懂点儿。2016年,崔灿灿帮艺术家赵赵策划了一个展览叫做《塔克拉玛干计划》。这个展览其实是把赵赵前一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做的一个实验结果搬到北京来呈现。

做这个展的时候,他甚至去了一个科研所把人家最贵的水平仪器微调板给借了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把这个展品从沙漠搬到北京,呈现时出了问题。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赵赵用了100公里长的四芯电缆来给一台冰箱通电。在北京,他俩想把这些电缆扎成一捆一捆,跟冰箱一起整整齐齐地码在展厅里,提供视觉上的震撼。但进了展厅后俩人却发现,这块小100平米的地面,得用水泥把平整程度填到毫米级别,这种壮观感才能出来。

他们问了很多人,借到了那种微调板,在展厅空间里每一个不平的点上做毫米级的微调。但这还没完,中国不存在一种工人是专门做展览地面找平。崔灿灿就这样揣着微调板,在工地陪着工人干了十几天活儿,才实现了想要的效果。请你打开文稿,感受一下这个作品里,电缆和冰箱制造出来的那种整齐划一的壮观。

总结

好,这就是新生代策展人崔灿灿,关于怎么设计体验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他认为这么三件事是重要的:

第一,先要在作品和公众中寻找联系,制定出一个能在大众心中唤起共鸣的意义。

第二,在通往意义的路径上,所有的体验细节要保持和目标的连贯和一致性。

第三,完成了制定意义和统筹规划后,体验设计者就要彻底切换到工匠模式,把每一个细节精确落实到位。

关于怎么设计体验,你听过什么有意思的案例和方法吗?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902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037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978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67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63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04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6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3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79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1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34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3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1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52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71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48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