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几位高能的妈妈分享,又重新温习一遍整书,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考古白痴。因为我对历史考古学基本就是一张白纸。
但是我读了这本书,对这本书了解到很多知识,心中还带有一丝自豪,能看懂这么难的书籍。
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者于深谷中劈出一道光明,或许我们缺乏的不是勇者,而是可以孕育出勇者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土壤,我们要缅怀的不是那个苦难的年代,而是在那个年代我们饱受摧残,尚且福哥人类文明之路孜孜以求的精神世界。
读这本书,有太多的感动,这些大师在那个条件艰难下,如何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寻找真理,开启中国文化之旅,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化自信。任何的赞美,与美好的词语,都无法赞誉他们的贡献,只有怀着一颗尊敬的心,爱着中国文化。
因为有这些大师的存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才得以延续,他们也是笔鲁迅下的民族脊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这些大师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故事是应该得到宣扬的!
这是一批真正的大师!他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思想丈量人生,这样的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指引者后来人勇往直前!他们是我辈之楷模!无论何时,脚踏实地,为了信仰付出,都是一种幸福。再次感谢杰妈推荐这本好书。
民族精神中,最可贵的是什么?当属不服输的骨气。
可分享,也可不分享。
动乱年代的大师们,大多出身名门,但都不畏荒野,用青春书写了无数个故事,悲壮中带着激情,令人敬佩又催人奋进,恰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第一个不服输的人是丁文江,为了打破外国人对中国学者的偏见,他把培养地质人才作为突破口,精挑细选又呕心沥血造就了我国地质学界的“十八罗汉”,彻底改变了“固守书斋,打牌喝酒”的文人形象。
另一个代表事件是殷墟的发现,大师们九年十五次发掘,不仅为中国的现代考古树立了典范,而且直接改写了世人的认知,将中华文明的信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这也有力回击了安特生说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更为典型的事件是日本伊东忠太的“挑衅”,他说中国学者当以调查研究文献为主,古建筑遗存的研究应由日本学者代劳,理由是中国没有唐朝以前的建筑,而日本有。
以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代表的大师们,偏偏不信那个邪,非要在国内找到唐朝以前的建筑。他们数年奔波在穷乡僻壤,风餐露宿却以苦为乐,足迹遍布河北山西各地,如淘金般发现蓟县独乐寺,以及大同华严寺,特别是五台山佛光寺,终于以铁的证据驳回了日本学者的谬论。
荒野上的大师,中华民族苦难岁月里弥足珍贵的闪耀之星,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情怀,可度人间凉薄。
“不疯魔不成活”的贾兰坡每天在口袋里装两根腕骨,随手一摸,就能摸出这是左手还是右手;
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会有个目标,但目标并非都能实现。仅仅执着于结果的目标,在你面对它无法实现的那一刻,一定是失望透顶;若是源于热爱,那么即使目标无法实现,我们也会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印象最深刻的是:
1.贾兰坡:周口店考古。
2.丁文江:中国地质学奠基人。
3. 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
➡️王国维:他不仅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翻译过康德、拜伦和叔本华的作品,早年还曾用叔本华的学说研究《红楼梦》,称得上近代中国以西方思想阐释中国经典的开山之举。他的研究领域更是横跨文学、美学、历史、哲学、金石学、甲骨文和考古学。这位思路新锐的学人,却一直以清朝的遗臣自居。
➡️陈寅恪被称作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赵元任是一个兼及数学、音乐、哲学、心理学、物理学、语言学的“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梁启超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每天读稼轩词苦中作乐,还在不断地研究辛弃疾。
➡️李济(中国考古之父):也属国学院。
4.傅斯年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安阳殷墟的考古、梁思永发掘了昂昂溪史前遗址,史语所和山东大学联合在城子崖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
5.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与《营造法式》的羁绊。
6.林徽因:“建筑师林徽因”,还有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绯闻与情感,他们并没有留在那间舒适的客厅里,而是宁愿去荒野与山间辗转,把自己交付给古老的建筑遗存,交费给那些消逝已久的时光。
再次感谢杰妈推荐好书,感谢希含妈妈的领读和整书的拆解,感恩群里妈妈的分享,最后还要感谢自己听一遍还一只不漏的读一遍,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