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已经无数次被这样一位好妈妈感动到热泪盈眶。感动于这位好妈妈,想尽办法利用自己的智慧去维护孩子的童真和自由天空。相对于现在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竭尽全力的满足,这妈妈却用尽全力去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从小和孩子一起读诗词,和孩子一起背诵诗词;在学校遇到孩子被罚抄几十遍已经懂了的定理或者没有必要的作业,妈妈一边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理解这些作业没有意义,不苛求孩子完成,甚至不让孩子完成。一边态度谦和的和老师沟通。一方面不想破坏孩子对作业的热爱,一方面不敢破坏孩子在老师面前的印象;看到孩子玩游戏耽误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努力再努力的控制自己不去责备甚至提醒孩子,因为她相信孩子有这样的自制力。与其是用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或者用成人的观点去灌输孩子这样简单的教育,这位妈妈的方法是平等的对待孩子,从孩子角度出发克制自己却显的异类且困难。而女儿圆圆也一直是班上同学老师眼中有想法能独立很听话的孩子,我相信更重要的是她内心的富足和满足感。
忍不住,我也开始回忆起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妈妈。
讲道理。母亲经常跟我回忆,小的时候我特别乖,很好带。难得哭闹的时候,她会温柔的把我抱过来跟我说,不哭不哭,妈妈给你讲道理。这一招百试不爽,我想是因为那个时候我的不开心有被理解,我没有因为哭而被训斥,被嫌弃,反而被母亲注意到,并且听到她温柔的声音。这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安全感的满足。包括我小时候吃饭会很慢,通常所有人都吃完我还在继续,而且经常是含着一口饭睡觉到第二天醒来,但我从不记得因为这件事被教育过,渐渐的不知何时我就改掉了这个习惯。
参与家庭决策。小的时候,爸爸一直在外地工作,时常是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妈妈在家里做些小生意,种着些田地,养些牲口,照顾着我。那个时候买个电视,换个新的煤气灶也算是家庭较大开支。每一次妈妈攒够一些钱,准备置办一些新家电时,她会先在和爸爸的信中策划提及,然后会征求我的意见。她经常爱说的一段话是,你也是我们家的一员,我们需要明主表决,三票两胜。那个时候我会清楚的意识到,我的这一票至关重要,所以我会认真参与家庭决策,关心家中事情。我想,独立思考也和那个时期的锻炼有些关系吧。
敢放手。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住在郊区农村,每年暑假,我都会被父母送到在市里的姑姑家过一段时间。那个时候交通没有那么发达,从郊区到市里姑姑家中间需要转一趟公交车,历时一两个小时。十岁那年,妈妈跟我说,今年暑假你自己去姑姑家吧,妈妈把你送上车,表哥在市里公交车站台接你。在临走前,她再三叮嘱我要转哪趟车,市里哪站下车。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能隐隐记得当时自己的心情,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当然我最后安全到达目的地,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被送去了,倒是后来不久又送过一次不认识字的奶奶去姑姑家。妈妈经常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跟我说,别人能做的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好。所以,很少我会犹豫不前的去尝试一件新事物,因为那么多人都可以做,我也一定可以。
做自己的决定。高考填志愿那会,妈妈特别希望我能够上离家近点的城市,甚至最好不要离开现在的城市。然而像是长硬了翅膀的鸟儿,急不可耐的想要看看更高更远的世界。一直生活在南方的我一心想要去到东北,心心恋恋白雪皑皑的地方。再加上,想报考的学校分数比较高,自己只是碰运气而已。就此,我和妈妈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我记得当时非常坚定的告诉她,这是我想去的地方,如果最后发现自己分数够却没有去的了,我也许会后悔一辈子;而如果我填了却没有上,那我得为自己的选择付责任。妈妈吃惊的看着我,然后立马就同意了。从那次以后,我开始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自己付责任这句话的力量,也更少做冲动或者叛逆的决定。
和妈妈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让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想尽办法对自己人生付责任的个体,特别感谢我的启蒙老师。
每个孩子出生都是天使,他们想是上帝送来洁白无瑕的礼物,如何雕刻这璞玉全看“工匠”手上拿的工具和怎样的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