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培训第三天,是《教学月刊》主编陈永华的论文写作指导《教学与研究相和 问题与智慧相生 ——基于期刊编辑视角的教科研论文撰写及其他》。
陈主编从“围绕一个中心,树立两点认识、指向三大内容、运用四种视觉、学会五种表达、明细六点创造、牢记七条要点”七个方面进行阐述,让我们对写论文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我们的身边随处是写作的题材,就如陈主编所说,随处都散落着珍珠,就看你怎么串了。哈哈,这话好熟悉。学生写作无从下笔的时候,我也这么和他们说。说说听完讲座之后的感悟吧。
一、论文写作选题最重要
研究始于问题,载于问题,为了问题。这个道理倒是都明白,平常写论文也都是基于这个理论,从问题出发、追究问题之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得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昨天主编建议,应该把自己近三年的论文进行整体梳理,晚上也确实认真看了一遍,发现如果我的论文是寻这个“理”进行的,论文的奖次就会高一些。从问题出发,就可做到教学与研究相长,问题与智慧相生。
关于问题的研究,还需要三问:研究范围是否明确?个人能力是否匹配?材料储备是否详实?我们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那么我们的着眼点就是学生、课堂,高深的不会,那我们就做点小的、实在的。都明白论文切口要小,小到什么程度呢?陈主编的四种视觉中的微观视觉(宏观问题微观化)就做了清楚地解释。看两个简单的例子:《把握对话的节奏——一“小木偶的故事”教学为例》,这就是微观视觉,将宏观的理念“对话节奏”结合进具体文本中。听到这里,有点欣喜,大部分论文也还是按照这个视觉进行的,看来算是走在正道上。
二、一节课就可以是一篇论文
陈主编提到,许多老师在上完公开课后,第一个想法是“我要放松、我要休息”。说的就是我嘛。每次上完公开课,第一个想法就是终于上完,终于可以休息了,休息着,多次更改后的教案没有了,上完课后的那点感触也飞走了,公开课带来的成果也就仅剩电脑里那最后的一稿教学设计和PPT了。公开课最有用的价值却被我丢失了。想到这里,好心痛。昨天晚上,看着电脑里的公开课资料,有反思的只有两节,而且还是教研员有要求。
一节课如何变成论文?可以是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磨课手记、教学策略、教学反思。其实一节公开课,它的展示价值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更大的价值在于研究、在于解决问题,在于生成智慧,在于推己及人。
三、论文投稿有技巧
陈主编从编辑的角度介绍了几个投稿的技巧,分享如下:
1.主副标题的处理处理得当。如果主标题和副标题有相同关键词,那就不需要主副标题分开来写。
2.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
3.拟写分标题,既要有做法,也要有落脚点。比如“看标题,记标题,培养听的能力”
4.注意投稿时效,教学进度前三个月。不能一稿多投。
教师更重要的还是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