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在摇篮旁晨读四十分钟,坚持两周了。晨四点钟到晨六点钟是我自己的经典诵读时间。晨六点到晨六点四十是我给女儿诵读唐诗的时间。六点四十整,开始播放舒伯特或莫扎特的钢琴曲,开始帮她洗澡,更衣,喂奶,换尿布。出门跑步五公里,每天打卡则七点半以后才能开始。我只有一个信念,有了人,就有希望。今生读书悔已迟。现在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再错过了。每一个清晨,女儿和我同在。我不奢望成名成家。只愿女儿从小看到的是一个敬慕古典文学,好学上进的妈妈。至少她的整个童年,每一天都有一个晨读的仪式。看,我们是恭恭敬敬请的姿势。我们要把学问请到家里。
古文,唐诗,还是跟着拼音诵读出声才好。这才发现,默读不能完全体会每一个汉字所蕴藏的情愫,所表达的气势。又重新当了一回学生。跟着音调抑扬顿挫。摇篮旁是牙牙学语的女儿,吮吸着手指。略好奇,略羞涩地看着妈妈,听着妈妈,时不时说出谁也听不懂的话。但我相信,她在学着说话。这颗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也许独自学习之时,还有贪多求快之心。但面对女儿,浮气全无。一段古文,一首诗,语速放慢,力求发音精准,感情投入。 确有始料未及的好处。每一个汉字活跃在纸上,于我是崭新的。和从前滑眼看过完全不同。等到女儿再大一些,就开始板书教她汉字了。希冀着又是新的清泉流入心间。
一点都不觉得当妈妈是苦差事。尽管在此之前,从未畅想过带娃情景。只是一种本能,或者自觉,如果抱着修行的心态去感受,就没有白白牺牲这一说。相反,回馈与己的是丰盈的写作灵感,又有一次勤勤恳恳认识美丽中文的机会。真是革故鼎新啊!
每每歌咏母亲的诗文,总有所见。只是纳闷,为何母亲形象一定是含辛茹苦,苦大仇深?为何没有一点“真名士自风流”的态度?为何没有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风范?绝不自以为是,绝不炫耀自身狭隘经验。唯一所做的是踮起脚尖,举过头顶,让她看到那璀璨的星空,敞亮的情志。狗苟蝇营的市井知识,不灌输,更不主动影响。周遭,环境,社会已经在无孔不入的教坏了。纵然每天有无数苟且的事情发生,但仁义礼智仍是主流价值观。学也是分层次的,小学,大学,中学。小学,生活技能之学,为术。中学,规整生活之学,为德。大学,生活完满之学,为道。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她/他必独行其是。
作为母亲,只能如孟子所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矣。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说:保养小的部分就是小人,保养大的部分便是君子。假若一位园艺家,放弃梧桐梓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位很坏的园艺家。妈妈是当一名好的园艺家呢,还是很坏的园艺家?
在历史上,有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世家,家学渊源深厚,是果而不是因。相信也是一代又一代积累递进的善果。我们家族的中兴就从摇篮旁晨读开始吧!我们花掉的每一分钟,都是我们本质和信仰做基础的。低头翻手机,会轻易将4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过掉。不如干脆睡个好觉。早晨给孩子读书。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日子长了,效果就出来了。孩子之所以喜欢电视和网上垃圾,就是因为脑子里优质的东西太少。做妈妈的,难道没有替孩子种下,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吗。亭亭如盖之时,风雨不能撼动,还害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