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1
学生背景
F同学,16岁高二男孩,来自江苏,入学扶禾心理教育4个月。
1.缺乏信心和学习动力。对未来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学习目标,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不想学习,每次要考试、写作业时,就觉得头痛、难受。
2.亲子关系疏离。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离异,孩子跟着父亲、爷爷生活,由于父亲工作忙碌,平时与父亲交流很少,母亲也很少来看望孩子,家庭感薄弱。
3.人际交往能力弱。性格比较敏感内向,在学校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孩子,很少主动与同学打交道,好朋友较少。希望交到很多好朋友,但又不知道如何做。
4.手机依赖。从初三起接触手机,慢慢沉迷于网络世界,经常熬夜玩手机,有时通宵玩手机,以至于不能正常上学;高一下学期手机沉迷现象严重,已经休学3个月。
5.自理能力较弱。从小由爷爷照顾长大,因为爷爷对其非常宠溺,所以该生的独立能力和规则意识较弱,有时考试作弊,也曾和同学大打出手,违反校园规章制度。
6.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每次因为学习问题,被父亲批评后,感到十分痛苦,只能用玩游戏的方式转移转移注意力。
2
咨询分析
原因分析
有比较严重的网瘾、缺乏规则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弱为主要的原因,阻碍其正常生活学习。
a. 归属感缺失。该生小学、中学都是由爷爷照顾,父母教育的缺失,没有感受过温暖的家庭情感,造成该生感情比较淡漠,难以处理人际问题。在学校里,该生很少体验过快乐的情绪,对学校和家庭都比较缺乏归属,缺爱。
b.父母因素。因为该生处于一个隔代教育的家庭环境中,爷爷过度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父母的管教缺位,孩子难以建立规则意识。同时,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用不上学、沉迷游戏等不良方式,获取父母的注意力。
判断依据
1、临床观察(新生入校后的反应、心理咨询的动机、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2、入学时父亲对孩子情况的详述.
矫治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
2.自信心培养
3.精神分析探索深层原因
4.建构学生力量感
5.抗挫折训练
6.情绪控制训练
7.人际关系技巧训练
3
调整历程
1、心理疏导,解决学习深层动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
首先,与学生做初始访谈,确定整体咨询目标为找到学习的深层动力以及掌握人际互动的技巧。
其次,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梳理他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网瘾方面的认知。带学生回顾过去以及现在发现的问题,看他本人是否承认存在这些问题。同时,探究学生无规则感的深层原因,找出源头。
然后,通过心理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坦露心扉,增强其心灵交流和性格培养,对其自我认识不足进行分析和引导,能够清晰认知自我形象,能够把内心痛苦清晰化,让内心有力量感。其余则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
最后,通过心理情绪疏导结合日常行为训练控制,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觉察、提升行动力的技巧,并让他运用在实际学习中,纠正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控力,改变学生行为。
2、学习能力提升,解决基础不扎实问题。
该生主要是初中时期接触手机后,成绩开始下降偏科,学科基础知识不牢固。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逐步提升该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行为训练,解决行为习惯差等问题。
行为训练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相互帮助
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4、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戒除网瘾,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4
后期反馈
F同学经过4个月的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学习能力提升,已回到校园学习。
爸爸反馈:
孩子回到家后,变化还是很大的。学习能够跟得上了,没有总是窝在家玩手机了,感觉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有时候还会去跑跑步、打篮球。情绪也比较稳,和我也能说说话了,感谢扶禾。
后续家庭教育建议
增加有效关注。爸爸哪怕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关注孩子的情况,每天至少要主动问一下孩子的情绪状况,如果孩子提出了自己碰到的问题,家长要及时给予反馈,这可以是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实际建议,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里有人在关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