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的时间读到一本对的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这是我近期读《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这一书的一个感受。虽然本书的作者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残酷”的告诉我们:“你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但读完这本书还是让我感觉很幸福,我也很庆幸在这个对的时间读了这本书。
为一切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是你自己!
作者之所以说人生没有意义是为我们开启一个看到意义的全新角度。意义不是人、事、物内在的属性,而是我们自己主观赋予的一种属性,这个观点我在读《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时候也深有感触。
人们自己赋予事物意义并依此做出选择,因此人们去采取有用或者有碍的行动。如果你相信这点,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转变认知,修正那些让人消极的认知,加强的些有益于身心的认知。决定你的人生质量的不是外在因数,而是你自己。
我们给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赋予的意义,那么其实我们就有权利选择什么时候结束这场游戏。无论你多么正确或者他人错的多么离谱,一旦纠结对错,你就已经输了。
作者和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学院
伯纳德·罗斯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联合创始人,他开设有“社会生活设计师”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宗旨是鼓励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学生们在这门课上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学会了从心里深处真诚的对待自己。
我们不妨也来思考一个作者很喜欢给学生提的问题:“到底是谁抑制了他们实现理想的脚步”。学生们会给出很多答案,比如会说:父母,爱人,子女,同事,老板等。似乎所有的人都在阻碍他们的实现理想,但这些他们认为的阻碍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借口。深挖原因就会发现,阻碍成功的罪魁祸首都是他们自己。
设计思维
关于什么是设计思维和设计思维原则的解释,作者只在引言部分简单的带过,可能作者是想用后面章节的实例和思考的过程来解说,但总觉得对设计思维没有解释的很好。
设计思维帮人们“摆脱困境”,找出阻止自己实现目标的障碍,并帮助人们重构面对的问题,使它们更容易解决。
设计思考者会关注在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第一步是“移情” - 知道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定义问题” - 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任务。第三步是“创想” - 头脑风暴,进行列表,写下来的想法,并产生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四步是建立一个原型或创建一个计划。最后一步是为了验证这一想法,寻求他人的反馈。
自我意象
你的一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自我意象,比如你把自己看做敢于冒险的冒险家或实干家,你就更有可能承担风险并付出实际行动。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人,那么你离成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泥路上将会步履艰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关于自己的图景,统称为自我意象。我们在身体、情感、行为以及思想方面对自我意识意象进行解读,这种解读最终成就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的那些特质。
但我们的自我意象往往跟真实的情况相差极大,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大部分人的自我意象都不完全真实。你可以通过书中列出的审视自我意象的办法列出你的特质,通过我是谁的提问方式来获得对自己更深刻的见解,如果是两个人,你还可以两个人相互问对方一个问题,然后转换问题就可以变成“你是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种可以改变自身行为的有效方法:积极主动的改变自我意象,同时让自身行为与自我意象保持一致。
书中也列举了一些改变自我意象,一个很有效果的方式:利用自我意识获得看待问题和生活的新视角。可以从新思考一下一个你想要在生活中摆脱的问题,看它是否真正是你生活中彻底想摆脱的问题,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容易了,就是要警觉所有与之相关的事情。你要平静的观察周围发生直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安然接受所发生的一切的状态,进入这种状态有助于你获得洞察力和自我觉知。
最好做一下书中提到的引导想象的练习,让你获得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和你的生活。
好的理由与借口
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人会跟我们一直作对,阻止我们实现目标,如书中提到了一部英国电视剧《囚徒》。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把自己“囚禁”起来,感觉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然后,我们总能心安理得的从自身以外找到好的理由和借口,自己也就可以坦然面对失败,沉醉在消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当中。
我们不能完成某件事情的最大借口就是时间不够用。每人每天都拥有24个小时,可是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却能用同样的时间完成比我们成就更多的事情。
其实不是他们拥有额外的时间,而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有更强烈的意愿和专注,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某件事情当成第一要素,你就会冲破一切阻碍完成它。比如回到家来个葛优躺,谁能阻止你呢?
行动胜于理由,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找理由。
现在社会有太多所谓琐事,新闻八卦会榨干我们的时间,千万不要让自己深陷其中。找到自己专注要做的事情,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实现目标。
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者提到设计学院的一个例子:某学生自己选了一个如何改善其睡眠质量的课题作为他在设计学院的作业。他在第一周向教授汇报的时候就说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固定床架,第二周他汇报的时候说找不到合适的工具,第三周他说找不到小弹簧。最后教授失去了耐心说“你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及格”。第四周,这位学生说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买了一张新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常常犯了一个错误,本末倒置,把答案当成问题去解决。这位学生浪费了三周的时间在他该如何把床修好这个问题上,但其实他的实质问题是“如何能够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那么换床相对修床来说就更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得不到答案往往是因为没有问对问题。
我们为了某个问题夜不能寐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自己认为在处理问题,其实我们是在处理一个与实际问题并不太契合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案。所以作者在书中也教了我们在最初的问题上怎么进行提问,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然后再对这个高层次的问题进行提问,以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问出一个正确的问题,而且这个改换问题的过程在让你找到满意的问题解决方案之前,就足以让你之前的重重困难烟消云散。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才能找到人生伴侣?对还找不到人生伴侣的人来说,我们不妨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找到人生伴侣能给我们自己带来什么呢?
我认为找到人生伴侣会让自己得到陪伴。那么找到人生伴侣的问题就转化了,变成“我怎么样才能得到陪伴”。相对于你怎么找到人生伴侣一筹莫展,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陪伴的方法就多了,比如网上交友、上课养宠物、参加俱乐部等等。
那如果要在这个问题再深入一层的话,我们可以问“如果我得到了陪伴,他能给我带来了什么?”
答案可能是缓解生活的无聊,获得视觉上的激进,不再感到寂寞,更有安全感。我们选择一个更有共鸣的答案“不会再感到寂寞”,然后转换一下,我就得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我怎么样才能不再感到寂寞”。
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和我们最初的问题“么让我才能找到人生伴侣”已经相去甚远。许多已婚人士依旧会感觉到寂寞,很明显就算解决了原先找个伴侣的问题也并不能真正解决感到寂寞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问题,把最初的问题放下,然后去发掘深层次的需要或者问题,最后着手解决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要在最初的问题浪费过多的时间。因为你即使把最初的问题解决了,你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你仍然会陷入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当中。
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
当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个赋予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更加积极。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行为,首先要改变自我意象。
正如卡罗尔·德韦克在他的《心理定向与成功》这本书中写道:你选择的观念将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它决定你能否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能否得到自己真实的东西。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重建标签能够改变行为的观点。比如号召人们投票而呼吁人民行使选民的权利,会更吸引到更多的人来参与投票。强调自我意象比强调其行为更能唤起人们的关切。
采取行动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我们首先要正视我们自己,不要有太多的违心之言。我敢肯定每个人都曾讲过违心的话,我们要承认这一点。我们最关心的人永远都是我们自己,正如我们不断说服自己,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行为都有纯粹的动机。
你不妨做一下下面这个练习,在你谈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时,在大脑中将它们颠倒一下,做一个转换。如我把其他同事对A的负面评价告诉了A,这是为A好,并不是为了我自己。让我们颠倒一下就变成这样:我告诉A别人对他的负面评价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是为了他好。你往往会发现,这才是你的真实动机。
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关注自我意象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正视这些真实动机,才更利于我们改变自我意向。
关于成功
作者把成功定义为拥有美好的人生,成功是用一种令自己满意的方式生活,并激发自己及身边的人的生命力。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培养一定的自主能力,来处理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难题,找到一些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来做,让我们乐在其中,并从其中获得正反馈。
取得成功,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如果成功来得早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你未来人生的方向。
作者描述了一他在读初中的时候制作切屏器的事。那是他记忆中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做出一件东西,然后发现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创造出真实有用的东西,会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极大的增强。让自己了解到自己的价值,他为那次小小的成功意识的生命的满足感来自于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一点如果你仔细体会就是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没有自信往往是因为我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有太多现成的东西让我“安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最会发现我们唯独没有独立的自我创造过程。
结束
这本书的书名让人一看就觉得像鸡汤,不过当你翻开第一页时就知道自己错了。这是近期我读的一本很受用的书,书里并没有太多的篇幅,但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去体会。
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也去体会一下。达成目标是我们追求的,但这个事情一直没有付诸行动或者没有成为习惯,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也在思索这方面的原因,那么《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这本书正好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