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样子就是一种生活的样子。你活成什么样,你的生活就是什么样。
近日,我也跟大部分人一样,忙于工作,没有了生活。忙里偷闲,我便跟一位朋友相约去咖啡馆坐了会,我们聊到了人们随时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生活。朋友说,“我过腻了每天上班下班的生活”。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改变这种生活?”她说,“下班回到家,我往沙发上一躺就不想动了”。当时我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因为那会说什么看似都像废话。
她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诗歌,你怎会有那么多精力,下班后还可以参加跟诗歌有关的活动,看诗歌方面的书,周末还去主持《周末诗谈》?我说,“没有为什么”。
说真的,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就像你喜欢吃苹果,而不是喜欢吃橘子一样,顶多觉得苹果比橘子好吃。而我就是觉得诗歌比小说有趣,就这么简单。
我喜欢诗歌,又学习了主持专业,广元市诗歌学会的《周末诗谈》让我这两大爱好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我为什么不喜欢呢?其实,我并不是在为诗歌学会工作,而是在为自己生活。引用一位《周末诗谈》嘉宾的一句话“当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别人,你就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那么你拥有的财富便是最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岂不是所有人羡慕的工作了。
其实,我喜欢诗歌,喜欢阅读诗歌,并不是为了自己能创作出好作品,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创作出好作品,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继续喜欢诗歌。因为,对我来说,诗歌是我的生活。起初,我读诗是为了创作,可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诗歌却成了我的生活。
生活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活,吃饱喝足,身体得到了满足,这是一种生活,确切的讲,应该叫生存;另一种生活是心灵上的生活,这是一种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与物质无关,是一种心里感受,一种精神境界。动物都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更何况是人类。人类是需要这种精神生活的,朝九晚五的工作很舒适,但这仅仅是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暂时的舒适区,这种舒适区一旦持续的时间长了,人的心理就会做出反向抗争,自然的去追求一种超越这个舒适区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则需要达到我们精神上的满足。
走出这个暂时的舒适区,所追求的那种精神生活,才是一个人最后活成的那个样子。而这种精神生活是不刻意追求回报的,因为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记得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一书中阐述了一种观点,无所为而为之,方能成就大事业。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不要刻意去追求回报,要从心底接受事情的本身,要用心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单靠身体做这件事。
记得09年,我在QQ空间里写下一句话:人出生时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变成了盗版。有时候,我们很需要给自己打一支镇静剂。夜晚,对着一杯咖啡,静心问问自己,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到底活成了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