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是别人的彼岸
彼岸是别人的此岸
彼岸从不存在一把万能钥匙
只有当下才是自己的乐园
自然明丽多态,万物有灵且美,太阳东升西落,四季轮回交错……人们习惯了本来存在的一切,却偏偏不肯放过当下的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的所有,好似人生被塞满了不足与蹉跎。
说到底,我们就是打着关心自己的名义,一味地为陌生的未知操碎了心。
生活中的每一天,不过是世界与我、我与你、你与他、他与世界,我们将太多精力投入到理清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殊不知世界本就是一个圆,它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而我们能做的,便是珍重当下每一刻,以变与不变的理智,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如此足以亦足矣。
从呱呱坠地的一刻起,我们就注定风雨兼程,纷纷扰扰中,多少人无奈地把希望寄托在了彼岸,把当下交付给了未来。可是,什么是彼岸,彼岸在哪里。到头来,此岸连接着彼岸,彼岸延续着此岸,我们心中的彼岸,不过是别人的此岸,兜兜转转又是一个圆。
人们指望着彼岸,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以为一切都会到来,但所谓顺其自然,并不是被动消极地等待彼岸花开,而是此岸的自己是否值得遇到好的一切。
很多时候,人们惧怕选择,惧怕二选一或多选一,惧怕失去当下看似不错的样子,惧怕未来变得愈来愈糟。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一劳永逸,纷纷扰扰才是它本来的面目,感情、名利及一切不过是陪伴我们拜访这个星球的过客,但它们有时又足够重要到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和一个完整的灵魂家园。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颗不变的心,接受不完美的现实,克服它,然后不断地接近完美;就是用一种变的观念,找到生活的核心,更好地应付现实,甚至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存在。
任外界变幻莫测,我以不变应对变;让内在追求更好,我以变应对不变。
此岸和彼岸,当下与未来,最终都要回归“变与不变”这一层玄机重重又一目了然的辩证关系中来。
变与不变,一直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核心哲学理念,源于《易经》,这本中华千年文化最经典、最精妙的学问框架,没有之一。世人已然“窥一斑见全豹”,却往往还只是看见其冰山一角,可见《易经》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是所有物质和精神经久不衰的准则。对应《易经》,一把名叫「龙头八卦一捆竹」的经典紫砂壶,可谓将其精髓提炼升华,意境深远,震撼人心,它装载着玄奥的哲理,引领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我、珍惜当下。
紫砂壶「龙头八卦一捆竹」是邵大亨独创之作。壶身由64根竹子围捆而成,四足分别以8根竹子落地,以最精妙的形式将《易经》之中所有64个卦象全部体现出来;同时,壶流为龙头吞口,柄也为龙头式,壶盖凸雕伏羲八卦纹图,盖钮设计为太极阴阳鱼式,壶底刻画河图洛书图案,数着互为对应,天地万物,数理气象,尽显一壶之中,既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整壶观之无处不与周易哲理巧妙构架于一体,堪称一绝,可谓世间万象尽入一壶之中,故而被盛赞“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
「龙头八卦一捆竹」充分呈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东方哲学思想体系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像一个小宇宙,让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禁感慨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无限风光在此岸,就像阴阳消长、太极八卦、互为表里,总在变与不变的转化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所以啊,我们何苦不放过当下的自己,享受此时此刻。
彼岸就是彼岸,此岸就是此岸。
奥修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个人需要胆识去渡过这条河流,因为彼岸是看不到的;事实上,只有此岸是看得见的,彼岸是看不见的;此岸是粗钝的,彼岸是精微的;此岸是物质的,彼岸是精神的——你不能看见彼岸,彼岸无法被显示给任何人看到”。
与其抱怨此岸的黑暗和不堪,不如就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座自己的灯塔,照亮人生中最丰满的一隅。
此岸无涯即彼岸,不妨放手一渡。
文丨孔小乐
紫砂传统器型新解,原创版权,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