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下面让我说说自己刚刚读完的这本书。
《我想要两颗西柚》,作者:胡辛束。我想要两颗西柚,翻译成英文就是: I want
to see you . 怎么样?是有被这样中英文结合的谐音梗巧妙到,还是雷到?
这是一本小女生写的书。主题是关于爱情的。本来作为一介年逾不惑的老男人,是绝不应该偷偷摸摸看这种类型的书的。每读一行字,都有种背着老婆在抖音上刷美少女跳舞小视频的感觉。
遇到这本书其实也是个机缘。最近注册了简书账号,在上面发布一些自己随手写下的日记、随笔、感悟之类的小文章。无意间浏览到一个网友账号提到了这本书,就好奇地在微信读书软件上下载并点了进去……
这本书不算前言和后记,一共44个篇章,每一章都是一篇日记+一首诗,详细阐述了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多久的女孩,从渴望爱情到找到爱情,再到伤心分手的全过程。
初读之下,居然觉得十分惊艳,特别是在女孩没有找到爱情的阶段。每一篇日记都写了大量的金句,反映了一个独立女生对生活、对梦想、对爱情的哲学思考。我不由得叹为观止,这么年轻的女孩,居然会有这么深刻的人生领悟,着实难得。文笔又好,很多地方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随笔,以及自己刚刚读过的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喜欢这样令人轻松的文字。书的前1/3,我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
故事在第十九篇女孩找到爱情的一刻,达到了精彩的巅峰。那一篇日记,只有一句话,“我终于相信,他就是你了”。振聋发聩。
这句话有两大特点,一是人称的转换,就像舞台剧的幕布,将戏剧由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二是篇幅的变化,与其他章节的长篇累牍不同,简短一句,有种让人发现别人隐私的快感。正如一个忧心忡忡的母亲,借着朦胧的台灯偷看女儿的日记,突然看到那句苦苦寻觅的字眼,为自己心中的疑惑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这句话,甚至达到了推理小说最后解谜的效果。
不幸的是,也恰恰从这一章节开始,故事的格调开始急转直下。为了营造爱情,文中的金句也没有了,哲思也停止了。原来那个迷人可爱的美少女,瞬间变成了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疑神疑鬼、敏感易怒、神经兮兮的女人。虽然作者一直竭尽全力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第一人称叙事,夸赞自己似乎在所难免),但是很不成功。也许还是因为我是一个这么老的男性读者的缘故,我和她完全产生不了共鸣。日记也能写到烂尾,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读后面的章节,每一个字都是煎熬。我心里想,两个人还是赶紧分手吧,这样拖拖拉拉要多久呢?
终于,书在第44篇结束了。我长出一口气。这才发现44这个数字是多么不吉利。我在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都不太喜欢4这个数字,即使是读一本书。
作者说,她给小说留了个开放式的结局。而我觉得,那样的开放式完全是狗尾续貂。两个人的爱情都残破成这个样子,再开放又能去往哪里呢?不如断得干干净净,一劳永逸,一了百了。
再次审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男孩重新认识一个自己不太了解的女孩。起初被她的温柔与美丽所打动,继而义无反顾选择和她生活在一起,可是很快发现了她的粗俗与不可理喻,最后分手了也分得拖拖拉拉没有一点骨气。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东西。
I want to see you ?
恐怕, I don't want to you once more .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保持水准不变的,是每一篇日记末尾的诗。首首都很惊喜。那样的东西才能叫作诗,而我自己写的那些,恐怕是和“诗”能够构成谐音梗的东西。惭愧!
最后再说一下,这本书又是在飞机上读完的。
最近几年,大多数读完的书,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火车上。无论书的题材如何,悬疑,历史,爱情,武侠、战争……统统沾染上旅途的落寞色彩。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段探索未知旅程的冒险。在不同的地方都逗留一下,挺好的。
我不后悔花时间读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