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的前半生是辉煌的,魏国的魏武卒,名震天下。魏军在吴起庞涓的带领下,夺取了秦函谷关及河西近千里土地, 正逢英年的秦献公也在和魏军的作战中英勇牺牲。
之后庞涓大邀战国六雄,会师逢泽,密谋一举灭秦。逼得秦孝公断指染字,刻在石柱上的“国耻”,通红的血字映在了每个秦人的心里。
此时的魏惠王志满意得,魏国歌舞升平,大梁一片繁荣景象,是战国特有的经济繁荣区。
魏国已是战国中的至强者,无国能与之争锋。
魏国的转折是在丞相公叔痤病逝之后。
但此时的魏国,少一根儿梁柱也没多大关系,魏惠王心里根本没拿这当回事儿。
强大的魏国离了谁都是照样地强盛。
可公叔痤老头子临死时还神秘兮兮的把他叫过去,郑重的给他推荐了丞相的下一任卫鞅。
这是个什么小人物?师出哪一家?
公叔痤真是老糊涂了,最后还说,王若不能用请杀之!好像卫鞅多牛掰一样。魏国有庞涓一个人的够了,何况公子卯也不错,魏惠王早已在心里打好了算盘一一商鞅自然去留由他。
于是商鞅便去了秦国。
先前孙膑受膑逃到了齐。
这之后来张仪又来求职,魏国那时虽然不强大了。但是怎么看,也用不着张仪这样耍嘴皮子的,虽然他的嘴皮子确实厉害,竟然能把雄辩大师孟子辩的想不上词来。
如果老年的魏惠王不沉溺于宫廷腐化的生活,稍微警醒一点,就会发现:
如果孙膑在魏国,就不会出现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经典案例,也就不会出现魏国精锐死伤大半的惨烈景象。这两场仗使魏国走向衰落不振的直接转折点。
如果商鞅在魏,西边就不可能出现强秦。而法令通行的强魏甚至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因为那将是内有卫鞅,外有孙膑,庞涓,张仪。
那么以魏惠王前半生的英明,为何在后来发现人才却与人才失之交臂?
窃以为是表面的上的强盛蒙蔽了双眼,被臣子的歌颂颂没了心中的斗志一一这和赢驷凌迟掉为给他歌功颂德而献耕牛的屠岸锺有着太大的差距。
这一切让他看不到眼前复杂的战国间的形式和国内潜在的危机。
战国间的形式早已转变。由原来的春秋争霸充个老大,收个小弟模式,演绎为分疆裂土,甚至灭国之战。换言之,以前只是拳击比赛,现在都变成了必取之性命的生死相搏。
这不是没有先例一一此时越已吞吴。
治内的公叔痤已死,只剩对外的庞涓,庞涓当然知道此时战国之间形势的巨变。更感觉到了秦的危险,六国分秦他是主要策划者。之后这一谋略被秦国分化后,庞涓又力主克赵灭韩,先把魏国疆域扩充实力提升。
庞涓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奈何老板糊涂,奈何师弟更加厉害,奈何自己的品德不正。德不正者虽然计谋过人但鲜无败者!庞涓被乱箭射死后,魏国已内无良相外无干将。
而魏国此时君臣上下却沉浸在以往庞涓、吴起带来的胜利的声势中。然则釜底已无薪一一奈何国之衰!
这也许就是许多大企业居安思危,立意高远的原因。华为任正非曾经说华为时刻被危机包围着,所以华为必须要快速摆脱危机。这也是华为不惜巨力招聘人才和不断发展状大的原因。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企业一个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前进的决心和危机意识而安于现状,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更加严重的危机!
而人才是重中之重!秦孝公在危机时刻颁发的求贤令招来了卫鞅和一大批优秀人才,全部予以重用,他们为秦变法之基石!
联想到现在许多城市纷纷出台针对大学生落户的优惠政策。禁不住在心底为这些地方政府喝彩:只有形成招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城市才能发展,国家才可强盛,民族才能崛起!
人才是一个国家兴起,强盛的源泉!
江山代有才人出,翻开史书每个朝代的强盛都是重用人才,知人善任的结果;而每个朝代的衰亡都是弃才不用和见才害才,见贤弑贤有关。崇祯皇帝杀死了多少位忠臣良将,史云崇祯皇帝勤政,可是只相信自己才能的君主江山是要供手让人的。秦孝公继位时比崇祯皇帝继位时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要大的多,为何秦国能走出衰弱一统天下,而明朝却走向灭亡,被奴隶社会的清朝所灭?
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再次为重视人才的政府、有识之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