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学前教育界大师级的人物薇薇安.嘉辛.佩利老奶奶的作品,我最初知道她是因为她一本更出名的书叫《共读绘本的一年》,但遗憾的是那本书在各种电商渠道都买不到,二手书市场里炒到了一两百块钱,于是我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里听了一部分,确实非常有趣(好消息是那本书现在再版了,已经可以买啦,等我看完再跟大家分享)。
说回《游戏是孩子的功课----幻想游戏的重要性》,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注意到我家娃这段时间对幻想游戏乐此不疲,比如每晚睡前故事开始前,他都坐床上拿着一个空盒子对我说:
“妈妈,这是我的百宝箱(他很羡慕《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里迪克和哈克有装糖果的百宝箱), 我要给妈妈去挖水果(他见过挖土豆,因此以为水果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然后他蹲在堆起的被子后面开始假装从地里挖出东西再放进盒子里。过一会儿转过头来说:妈妈,快来帮我挖吧,我挖的太累了。
我说:那今天就少挖点吧,妈妈晚上也吃不下那么多水果,明早我们现吃现挖多好呀。
娃想想说:"不行,晚上睡觉饿了咋办,要挖多多的,就放在床头"。
好一阵忙碌过后,他回到我身边说:“妈妈,那现在我就给你吃水果吧,你想吃什么”?
“你百宝箱里都挖回来什么水果呀?”我问他。
“有芒果、草莓、西红柿、西瓜……”
“那妈妈吃芒果吧,芒果黄橙橙的、软软的,妈妈最喜欢了”。
“妈妈,那你要吃台芒还是青芒?”
“这个……台芒和青芒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台芒是黄的,青芒是绿的"。
"哦,那就先尝尝台芒吧,明天再试试青芒怎么样?"
娃一脸笑容的说"那你等着"。然后假装从盒子里掏出个东西,嘴里叨叨着:“芒果要先在水龙头底下洗一洗,然后削削皮,再用抹布擦一擦,好了,妈妈,你快吃吧”。
我假装把芒果捧到嘴前咬了大大一口,配合地说:呀,牛牛给妈妈挖的这个芒果真甜啊,肉这么厚,妈妈好喜欢啊。
接着,娃又会兴奋的问:"妈妈,那么接下来你还想吃什么水果"?一样的套路、洗削擦,喂给妈妈,他好像一个永动机,能不断的重复下去。几轮下来,娃爹在旁边看着我们对话,笑话我们说:”这母子俩脑洞都开一块儿去了,要是不知道的,以为是一对神经病在交谈呢”。
我想换个套路,对娃说:“妈妈吃了好多水果了,但是主食还没吃,你那有没有馕?”
娃愣了一下说没有,转头又改口说:“有,但是馕太大了,你一个人又吃不完,今天晚上先别吃了吧”。
“但是妈妈饿呀,怎么办”?
“那就先吃点水果吧”。好吧,被他又绕回去了。他又继续围着水果圈兜售……
这就是这段时间的日常,睡前在床上除了挖水果,还有烙饼子、捡坚果主题,总之都跟吃相关。娃白天在地垫上搭乐高的时候也会嘴里一直叨叨着,这是给小动物搭的窝,旁边要放个食槽,这边要搭个秋千,那边要……
我时常好奇,娃这种看着无厘头的话语和游戏到底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呢,这种游戏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佩利老师的《游戏是孩子的功课》。
所谓幻想游戏,我总结为孩子自发开启的,自己设定人物、地点、情节发展、情绪变化的一种玩耍和学习的方式。与阅读绘本然后改编为戏剧不同,绘本表演是事先既定了剧情和角色,孩子作为演员将他人的创作以语言和肢体动作表征出来,而幻想游戏什么时候开始,怎么进展,怎么变化,完全是孩子自行决定的。因为小小孩儿的罗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大人往往不会被孩子稚嫩简单的剧情所吸引并引起重视,但实际这种幻想游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作为第一批观众,最好能观察、记录和引导。
佩利老师说,孩子们天生就擅长讲故事,他们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就像我翻书一样容易。而且,讲故事其实很早就开始了,甚至早在孩子们学会说话之前,幼儿头脑中的图画就具备了与故事相似的特征。孩子通过讲故事,使思维的复杂性和逻辑合理性不断进步,使语言表达和叙述能力提高,使同伴间社交能力持续进展(幼儿与家人或同伴共同进行幻想游戏时), 也通过幻想安慰了自己内心的焦虑,调整步伐重新上路。对于大人而言,俯身观察和倾听幻想游戏是一种了解儿童的很好的方法,你能看到儿童思考的逻辑,看到他们的兴趣点和担忧,更好的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对感兴趣的事进行深入探索。
这种幻想变不成理性认知,会不会和形成正确的科学认知产生冲突,对孩子未来有什么帮助?这可能是不少大人的疑问。佩利老师认为,能够经常在自由联想中切换,想些好玩儿的意向的孩子,总是乐于随时迎接新想法的出现。幻想游戏,并不是分心,他会协助儿童养成开阔的思维,不管是在讲故事方面,还是在正式的课程中,都是如此。而从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的角度看,孩子幻想中的角色会成为孩子和我们共同的知己,我们一起探讨和倾听这些角色,然后随心所欲的创造属于它们的故事。这些角色并不会模糊现实,相反会帮助我们解读我们对显示的共同感受。
有趣的是,我最近在读的刘绪源老师的《美与幼童》中,也有对这个问题的论述:秩序感的建立是理性发展的前提,但如同婴儿期这样机械重复的秩序感直接发展到理性,那又是非常可怕的,那会形成极其刻板,拘谨,不苟言笑,缺乏变通的人格。如果没有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活动,确又片面快速发展逻辑运算能力,其结果,就会成为所谓白痴学者,那正是人的某一阶段的成长被跳过去的结果。
孩子的幻想游戏如此重要,那我们大人能做些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大人的文学理论基础,不是大人自身的想象力,而是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没有孩子不爱幻想,但幻想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的保障。孩子需要时间去挖出所有他们喜欢的水果,需要时间合理地将一个坏人变成好人,需要时间开展讨论,不断发展、妥协、重建、推进他们的游戏场景,也需要时间来一遍遍表演和享受。孩子需要一个不催促不打扰的环境,让他们全情投入,充分舒展。
我时常感慨,时间这东西,说起来容易,看似小孩儿有大把的时间,但耐不住大人都是按表生活的,孩子时常被我们催促着不要磨蹭,不要浪费时间,恨不能从两三岁起就过上清单式充实的生活。捡了一半松果就要回家了,搭了一半乐高就要吃饭了,吃饭后就要午睡了,午睡醒来又要吃水果了……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孩子设定生活安排,他们的游戏一次次被硬生生地打断,想想我正坐在电脑前写文件,两三个电话进来我就心烦意乱了,要是再来一两个推门探头的,我就得炸毛了。但是孩子们没法炸毛,没法反抗,多数时候就是闷闷不乐的听话了,多委屈啊。
关于我们大人和幼儿幻想游戏之间的关系,佩利老师这样写道:“在孩子们设定幻想游戏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的过程里,他们会解释自己的思维,也能使作为老师的我们惊讶于自己的变化。如果说幻想游戏是可以为提高幼儿的认知、叙述和社交能力提供营养的温床,那么最能代表幼儿自然发展状况的早期学校经历则是我们与孩子共同事业的舞台”。
佩利是从幼儿园教师的角度写下这段话的,与我而言,陪伴孩子成长的早期家庭生活经历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事业的舞台。与其说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说我们成人是陪着孩子成长的,不如说我们也是事业合伙人,共同经营着我们的这份小事业,共同收获成长。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游戏是我们共同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