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距2019年的第一场开课,已经过去半个月了。这段日子,我听着课堂录音完成了7000多字的课堂实录,写下了3000多字的教学反思。
从今天开始,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深入反思每一个环节带给我的新启迪。
围绕“学生能否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建议,高一5班的“人大代表们”正在审议。讨论结束后,我挑选了第一组与第八组的“代表”,分别发表了小组观点。而就在这时,同为第一组的斌举手示意:“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说实在的,当时我的内心是欣喜的,因为他提出的不同观点,会在此时的班级分享里产生碰撞、激起涟漪,给予其他同学新的思考。
然而,王绪溢博士听课后对我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组内挑人发表就代表全组讨论的结果吗?(2)同一组内意见分歧怎么办?
小组讨论是课堂上常见的小组活动形式之一。讨论的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交流彼此的不同想法,并形成最后的结论或答案。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并非要求必须达到“一致共识”。因此,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学生要报告的是小组讨论后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一致性的,也可能仍然存在分歧。所以,报告中不仅要呈现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还要体现少数人的独特观点,以确保所有人的意见都被听见。
很显然,在之前学生的小组报告里并没有包含斌的看法,于是,出现了课堂上的那一幕景象。
如何保证组内挑人的发表能够代表全组讨论的结果呢?
王绪溢博士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书写道:“实施小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关注以下三点,才能确保讨论活动切实达到预期目标:(1)所有人都参与,(2)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3)小组总结汇总。”为了实现人人都参与、人人能能说,教师可以用“随机挑人”来替代“小组推荐”的方式,使每位学生更增添参与感、紧张感,从而让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当然,我们也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把组内每位同学发表的重点记录下来,最终汇成本组的结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不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当不同观点出现时,学生们要相互尊重、倾听、平等交流。在小组报告时,必须要体现出从小组里听到的不同想法。教师可以在汇报支架里提出“汇聚不同观点”的要求,例如:“我们小组的大多数同学认为……。在讨论中,XX同学坚持认为……。”如此一来,学生们就能够清楚明白小组讨论与个人回答之间的区别,不是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展示小组结论。当然,教师在课中巡视各小组的讨论状况时,还可以引导不同观点的学生说一说始终坚持的理由,以推动小组讨论走向小组对话,从而实现深入学习。
当我们的课堂从“教师中心”向“以生为本”转变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多。如何让每一次小组讨论都变得有效?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这或许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需要不断回溯与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