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影的热爱,是从香港电影开始的,并且是成本很低的盗版碟片。
碟片中的香港电影大多是国语配音,画质粗糙的不像话,但对我却是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是属于影像的魅力,也是通过电影所感知到的不同于寻常生活的世界。
如果不是香港电影,那么那些不够智能化的生活,该是多么的单调和无趣。
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年浩劫对于内地电影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电影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但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统治下的香港,却迎来了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
好莱坞早就以工业化的产出和高票房的影片成为被世界认可的电影之都,而电影发展鼎盛时期的香港,则被冠以了“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情怀是很独特的,由于抗日战争的破坏,上海的的进步电影人士在四十年代末选择逃往香港定居,这也为香港带来了国语片的拍摄,并且在七十年代初的时候达到一个创作上的顶峰。
与此同时,一直发展到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电影便趋于式微,在此之前的香港电影是粤语片的天下。
邵氏的家族影业是香港电影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五六十年代粤语片兴盛的时候大力发展,同时目光也投向了内地来港导演的国语片身上。
但香港电影真正迎来繁荣,还是从武侠片迸发生命力开始的。
关于武侠,这是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所独一无二的优势,就像是日本的武士片一样,是基于民族土壤而发展出来的独特文化。
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当时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传阅,拥有着大量的读者,适逢此时,邵氏抓住机遇,又将这些读者变成了电影观众。
七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当时内地处于十年动乱,东南亚市场也为香港电影大肆敞开,“双子星”狄龙、姜大卫,郭追等一大批邵氏武打明星迅速蹿红,张彻、胡金铨、楚原,让武侠电影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同样是动作,嘉禾却选择了和邵氏不一样的时代,李小龙的出现将中国的又一独特文化——中国功夫,带进了电影,也带出了世界。
《唐山大师兄》上映之后,不仅打破香港的票房纪录,而且在世界的范围之内也掀起了一股热潮。随后的《猛龙过江》《精武门》亦不仅成为电影经典,而且取得了极为可观的票房成绩,嘉禾大赚,这使得嘉禾在和资本雄厚的邵氏的争锋中,多了资本竞争力。
就在大家都以为李小龙时代开始的时候,他却离奇死亡了,至此,李小龙成为电影界的一个传奇,随后有了众多的模仿者和崇拜者。
周星驰就是李小龙的铁粉,现在提起香港喜剧电影,第一个名字自然是周星驰,但在星爷之前,许氏兄弟则是喜剧电影的中坚力量。
就在嘉禾痛失了李小龙之后,邹文怀又独具慧眼的将许冠文带到了嘉禾,《鬼马双星》《摩登保镖》等影片打破了李小龙的票房纪录。
这些喜剧电影大多拍摄成本很低,制作比较粗糙,市井化和平民化的痕迹尤其明显,但是笑点又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因为与市民的生活相贴近,所以喜剧电影往往更受观众追捧。
从邵氏出走的邹文怀,反而成为了邵氏的死对头,邵逸夫再不敢忽视人才,又将去到台湾的李翰祥找回了邵氏。
此时,李翰祥的风月片,张彻的功夫片,楚原的武侠片,又将邵氏带到了香港电影的领头位置。
而使得嘉禾继续与邵氏抗衡关键,是如今受到大家尊敬的成龙大哥,当然,他那时还不是大哥,是被李小龙暴打的替身。
1979年,成龙为嘉禾拍了一部《笑拳怪招》成为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属于成龙的时代,是真的开始了。
1985年成为“成龙年”,因为这一年他参演的电影占据了香港年度票房冠军的前四甲,成龙迎来演员生涯的高潮,也在逐级的形成一种属于成龙的风格。
两年之后,香港又迎来了“周润发年”。
此前周润发主要拍的是电视剧,因为他拍的电影票房总是扑街,所以那时的发哥被称为票房毒药。
但就是1987年,周润发主演的七部电影当中,有五部都进入了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前十名。
香港电影最显著的标签就是商业化,可以赚到钱,就说明有价值。
1988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周润发一个人三次提名并最终获得影帝,一直到三十年后的《无双》,周润发已然成为了香港电影的常青树。
也就在这一年,周星驰正式以男配角的身份参演了《霹雳先锋》,此后周星驰这个名字迅速蹿红,并且在1992年,又迎来了“周星驰年”。
在1990年,因为一部《赌圣》,周星驰多年龙套总算熬出了头,无厘头三个字逐渐成为影迷赋予他身上的一个标签。
1992年,他主演的五部电影,包揽了香港电影票房的前五名。
由此,“双周一成”的时代开始了。
其实在七十年代末的时候,由于内地电影的回春和好莱坞大片的影响,香港本土的电影行业受到了极大冲击,自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所以香港电影也掀起了一场“新浪潮”的运动。
参与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导演大多都是在西方接受过学院派的教育,很多人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并且迄今为止,依旧是香港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电视从业者,但怀着对电影的热爱,所以想要拯救香港电影。
许鞍华是为数不多的女导演,更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首批创作人员,一部《疯劫》,成为许鞍华持续创作的开始,之后《投奔怒海》《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电影,无不充满着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她始终以女性导演的视角来看待香港的社会,所以她的电影就是香港的生活,温情但充满着矛盾,成为香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徐克是以一部《蝶变》参与的新浪潮运动,此后更是逐渐的确立起自己的风格,因为电影中所出现的种种出其不意,所以成为影迷口中的徐老怪。
在现代社会,只有在枭雄片中才可以再见到江湖规矩这四个字,而提到枭雄片,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麦当雄。《跛豪》《岁月风云》等电影确立了他的地位,也将这些亦正亦邪的大佬搬上了银幕。
到八十年代末,邵氏电影已经无力和嘉禾抗争了,邵氏电影的风光不再,王晶的摩登喜剧独领风骚。
就在邹文怀以为嘉禾要成为香港电影龙头的时候,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公司却走向了多级争霸。
杜琪峰和韦家辉等共同创立了银河映像,将香港的商业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黄百鸣的新艺城将吴宇森、徐克、林岭东等均收入麾下,向华强的中国星、林建岳的寰亚、王家卫的泽东等,香港电影市场,又一次走向了高峰。
在群雄争霸的九十年代,嘉禾逐渐走向没落,最终在2007年宣告破产。
邵逸夫比邹文怀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就将目光从电影转向了电视,邵氏用港姐和TVB的形式,又陪伴一代人,走过青春。
2011年,邵逸夫将TVB售出,属于邵氏的时代也结束了。
1997年,香港回归,电影行业也受到了内地制度的诸多管束,拍的太多,精的太少,盗版肆虐,香港电影,辉煌逝去。
虽然知道盗版是错误的,但我却“感谢盗版的猖獗”,否则,我不知道在我长大的过程中会不会有香港电影的参与,也无法感知到香港电影所带给我的别样世界。
就在大家以为香港电影要结束的时候,却没想到漫画改编的低成本投入《古惑仔》系列却又为香港电影注入了一些活力。
陈小春凭借山鸡这个角色迎来了事业的高峰,陈浩南也成为众多少女的梦中情人,自然,也有很多人骂这个系列,说它教坏了广大青少年。
有人问为什么郑伊健的粉丝那么少,有人答他的粉丝们还没放出来呢。
虽然是句玩笑,但是也能看出《古惑仔》系列对香港电影继续发展的推动,然而,终究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了。
世纪初一部《无间道》掀起港片热潮,刘德华、梁朝伟飙戏,陈冠希、余文乐正值盛世美颜,但热度并未持续多久,新世纪开始,是属于内地的电影时代。
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带来了内地贺岁片的开始,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又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似乎,北上成为了香港影人的必须选择。
但二十世纪的香港电影,二十年之后,依旧为之津津乐道,仍旧有数以万计的我这样的普通影迷,将香港电影当做自己的精神慰藉。
有很多东西,是被影像记录的。
有人喜欢许氏兄弟的鬼马,有人热衷周星驰的无厘头,有人钟情于王晶的赌片,有人依旧会为古惑仔而感到热血,有人会澎湃于吴宇森的枪战,有人会迷恋于徐克的江湖,有人走不出王家卫的暧昧,有人仍旧置身于成龙的功夫喜剧。
香港小姐将太多的美人带入了观众的视野,无论是港片还是港剧,总有一个港姐,成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梦中情人。
林青霞在《笑傲江湖》中的饮酒,张敏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回头,王祖贤在《倩女幽魂》中的穿衣,邱淑贞在《赌神》中一袭红衣叼扑克,朱茵在《大话西游》中的眨眼,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旗袍旖旎,梅艳芳在《胭脂扣》里的哭泣……
就像梁朝伟成为了周慕云,周润发成为了小马哥,周星驰是至尊宝,李连杰是黄飞鸿,张国荣是何宝荣……
在香港那个地方,出现了很多嵌入记忆中的人,或许他们自己不过将其当做自己的工作,恐怕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未曾预料到,若干年后,自己会被陌生人怀念,会被陌生人记得。
刘德华因伤病取消了演唱会,但歌迷却没什么抱怨,因为,华仔是嵌入生命的人,歌迷愿意等他下一场演唱会。
时间不断的向前走着,他们也成为了很多人回忆中的节点,有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现在已经不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了,但他们参与香港的影像,却已镌刻在每个人的内心,也代表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不知流量时代褪去,可以继续带着华语电影向前走的,会不会仍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