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流浪的脚步
梦想丢了。
读书的生活就那样结束了。刚开始,我有一种解脱或者如释重负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因为外面世界的诱惑对我来说太大了。17岁以前,还是认为自己的乡里就是最好的地方。中考的时候,在县城住了两天,那也是平生第一次接触到城市,于是便又认为县城就是最好的地方。
等到姐姐姐夫把我带到温州,才明白天外有天,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
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在温州,我见到了蔚蓝的大海。那辽阔无边的水面,汹涌翻滚并且无休止地拍打着海岸的波涛,每一朵溅起的浪花,都让我的内心震撼不已,心胸豁然开朗。才明白这个世界,自我如此渺小,而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的东西却又是如此之多。我们未知的东西是如此之多。
我又看到了温州的三条大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站在飞云江大桥上,看浩渺东去的江水,江风拂来,心旷神怡。这跟我以往在书中所接触到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也与自己曾经在笔下的遐想是截然不同的。我看到了真实的更为广阔的世界。
我突然觉得自己以前的文字是那么的稚嫩。同时又有一种豪气干云天的感觉。
我一定要迈出坚定的步伐,我对自己说。我仿佛看到自己在外面的世界很快闯出了一片天地,我看到未来在招手。
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正当我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打工的生涯开始了。
来到姐夫的那个村庄,确实小工厂小作坊很多,姐夫安排弟弟进了一家玩具工艺厂做事,然后却建议我去学点手艺比较好。姐夫说:“进厂打工不能打一辈子,学到一门好手艺,才是一辈子的饭碗。”我自然是听从了他的安排,那个时候,外面世界的任何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新奇的。
姐夫便在附近村庄为我找了个据说砌墙手艺很精湛的师傅,让我去跟他学瓦匠,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就这样,我成为了建筑学徒。师傅手艺确实好,对我也关怀备至,带着我辗转于温州各县市干活。其中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便是平阳县鳌江镇。这是温州一大镇,与之一江之隔的便是号称“中国农民第一城”的龙港镇,两镇遥相呼应,经济十分发达。
在鳌江镇,我度过走出家门后艰难的一年时光,也是记忆中无法磨灭的一年时光。
在那里,我跟着师傅,吃住都在建筑工地上。干活都是站在建筑外墙搭起的高高的竹架上,一开始我恐高,有时候站在十几层高的楼外面干活,眼睛几乎不敢往下面看。特别是听工地上的师兄们说,此前有个学徒,站在竹架上面干活,不小心摔下来,摔死了。这越发让我恐惧,但是又不得不每天硬着头皮上去干活。
每天接触的都是水泥砂浆,不久我的手指因为长久的接触水泥,开始有小面积的溃烂,一洗手便感觉钻心的疼痛。冬天的时候,寒风呼啸,但是依然得站在外面干活,晚上洗澡没有冷水,便用冷水哆哆嗦嗦的洗。
我开始体味到了外面世界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我问自己:这就是我要的梦想么?
18.工地之夜的烛光
我开始产生一种失落感。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令我惆怅。
不久,做的工地完工了。师傅带我转向鳌江镇的另外一个建筑工地干活,这个工地便是当时正在扩建中的鳌江三中。鳌江三中在整个鳌江镇来说还是历史悠久的,但是由于校园规模满足不了生源增长的需要,政府便下大血本进行扩建。这样的工程不可能在暑期就能完成,于是我们建筑工人在施工的时候,学生们依然在上课。
出门后又一次走进了校园,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站在竹架上面干活,能听到附近教室里面的书声琅琅,常常令我浮想联翩,唏嘘不已。我突然怀念起读书的时光,我问自己:自己一年前为什么要选择不读?
我开始有悔意,但是,我已经回不去了。我说不出口,也找不到再回校园的“路”了。
记得师傅带着我走进鳌江三中工地干活的时候,那些同行都好奇的看着我,问我师傅:“你从哪里找来了一个学生做徒弟?”师傅笑笑:“他本来就是刚从学校出来。”
我听着,内心的惆怅更加多了。于是我想到了看书,来打发工地上闲时无聊的光阴。我跟师傅借了一些钱,到外面的书店去租书看,一本五毛钱一天,两天就能看完一本。我看一些国外名著,比如《战争与和平》,《七个火枪手》,我甚至还看梁实秋的散文集《槐梦园》。
晚上是住在工地上的。工地上已经建好的毛坯房很多,想住哪个房间任我们挑选,我们可以一个人挑一个房间睡。用工地上的木板自己钉一张简单的床,就可以睡了。有时候觉得这个房间蚊子多,便又把床一搬,睡到另外一个房间去。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书,便也一个人挑了个房间睡。工地上是不提供照明的,晚上的时候,我便买几支蜡烛点着,然后半躺在床上看书,常常看至深夜还不舍得放下书本。
这样,我才觉得有一种充实的感觉,才在白天听到附近的书声琅琅的时候,不觉得悔疚。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自己写一本小说。
仿佛初中时期的激情又回来了,我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振奋不已。小学的时候就写过短短的小说,只是这种创作欲望被搁置多年。
说做就做,反正工地上的生活实在百无聊赖。我买来了五个笔记本,准备写十章,每个笔记本写两章。晚上躺在床上,思绪翻滚,想起遥远的家乡,想起那个小山村,想起那里的人和事,心里唏嘘不已。于是决定把这个题材进行加工,写一群山里人的亲情,爱情,贫穷与落后,奋斗与崛起。
想好了,我把小说的名字定为:《小村》。
开始下笔了。白天干活,晚上我便点上蜡烛,趴在木板床写,有时候写着写着就那样进入了梦想,第二天清晨醒过来发现衣服上,被子上印上了斑斑点点的圆珠笔笔水。
有一次看守工地大门的老伯伯问我:“每天晚上很晚都看到你睡的那个地方有烛光,你在做什么?”
我回答:“睡不着,看看书。”
我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写小说。
19.爱情
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我生了一场病。
我向师傅请假,离开了鳌江,回到姐夫的那个村庄。其时姐姐姐夫都不在家,去了广东,我便跟弟弟跑去温州城里的一个门诊部看病。医生很快给我做了个检查,然后跟我说:“没事,开些药去吃就好了。”便开了几百元钱的药给我带回去。我心疼不已,这可是我几个月的工资啊。
回去后,我对医生的话半信半疑,便去附近的书摊上找一些医药方面的书籍,买回去,然后针对自己身体的症状找病因。不找不要紧,这一找吓我一跳,书中所描述的我的身体症状竟然疑似癌症!我慌乱了,赶紧哭着打电话回去给哥哥。哥哥在电话那头也震惊了,几乎是用命令的语气要我赶快去买车票坐车回家。
我也不敢怠慢,告别弟弟,第二天就回了老家。哥哥见我回来,便火急火燎的把我带去市里的医院检查。通过检查,确诊,原来只是虚惊一场,我的病不过是普通的一次生病。
但是既然回来了,对于温州,对于鳌江镇,对于工地,我是极不情愿再回去了。哥哥也理解我,知道在工地上干活的辛苦,也叫我不要去了。
恰好这时,村子里的几个年轻人刚好从福建晋江回来,他们描述了那边鞋厂的一些情况,建议我去那边打工。哥哥也觉得还是进厂做事比较好,最起码不用遭受风吹日晒。于是我又对福建充满了憧憬。过了一段时间,我跟着同村几个人,去了晋江。
我没想到,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爱情。在那里,我一呆就是许多年。
福建晋江地处闽南,与宝岛台湾只隔了一弯海峡。这里的鞋业非常发达,品牌林立。一开始,我在一家鞋厂做仓库员,后来看到针车操作手在整个鞋厂是最受重视的,而且工资多劳多得最有拼头。我便去学针车手,学会之后便辞去仓库员的工作,去了另外一家鞋厂做针车。
在那个鞋厂,爱情在等着我。
她跟我同龄,那时留着一头齐肩短发,外表看起来十分精神,充满活力。我被安排到跟她同一个组相邻的两个机台上班,平时经常聊聊天,谈谈心。但是我没有想到过爱情,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另一方面跟自己的性格有关。那时我比较内向,缺乏主动性,甚至别人开几句我跟女孩子的玩笑,都会脸红耳赤。
我们已经很熟了,但只是聊一些与爱情无关的话题。到了年底的时候,厂里经常没事做,我们就会聊一些玩的话题。有一次她问我:“老是没事做,你都去哪玩了?”我说:“有时会去看看电影。”她说:“哦!”沉默了一会,我随意问了一句:“你要不要去看?”
她很干脆的回答:“不去。”我也就没再说什么。
又过了几天,我突然收到她的小纸条,上面说她对上次拒绝跟我去看电影感到抱歉,并问我晚上要不要出去走走。我的心砰砰地跳着,回答了一个字:“好!”
那天晚上下了班,我们走在大街上,我牵起了她的手。爱情就这样悄悄降临了。
20.荒芜
有了爱情,生活一切都改变了。我学着敞开心扉,性格也慢慢开朗起来。此前对命运的抱怨,对生活不如意产生的消极,都逐渐消失。
厂里偶尔休假的时候,我们经常去海边漫步,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海天的辽阔。
除了难得的休假,厂里每天晚上都得加班加点,一天至少得上到十二个小时的班。时间就在流水线上分分秒秒的流逝,青春也在流水线上流逝。
忙碌的工作,几乎让人没有空暇的时间去想其它的事情。我甚至忘记了写到一半的《小村》。
忘记了曾经日夜编织的文字梦。我找到了俗世繁华,并且一头扎了进去。
我心头的那片坚守的阵地,荒芜许久。
其实没有人安排了我的命运,但我确是身不由己的。自从选择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身不由己的活着,即使是疲惫的,即使是口是心非的,也得活着。
还好在没有文字的日子里,我还有爱情。后来,我们修成了正果,有了儿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我正在逐渐被生活满足着。但同时,我又在失落着,因为我丢失了的东西,还没有找回来。我不知道要何如才能找回来。这是唯一的困惑。
有了家庭,更要付出比以往加倍的努力。家庭意味着责任,承担。于是我脚步继续流浪着,以前是为自己,现在是为自己的小家庭。
继续打工,继续赚钱,继续养家糊口。
而梦想,继续沉沦,继续荒芜。
直到有一天晚上下班后,我躺在床上睡不着,灵感突然来袭,于是写了一首诗:
《午夜寄怀》
抱着往事的伤残
夜早已入睡
我在梦里与你相遇
誓言铸成我们的利剑
划破远方无言的长空
然而沧海桑田
我们的神话无法穿越
某个迟到的时空
蓦然回首
你在远方的远方独自神伤
我找不出迈歌绝唱
安慰曾经相知伤感的极致
你何不扮演一个陌生角色
在暖风深夜
用一种经岁月磨练的音律
催我入眠
以前写各种各样的文字,甚至写小说。但是写诗,这是第一次。因为这首诗,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且让我的梦想重新复燃起来。
21.金庸见面会
在晋江的时候,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厂门口不远处就有报刊亭,我每天中午下了班便去买上一份《早报》,浏览当天的时事新闻。
这一天,我如常买了一份报纸,坐在厂门口看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个标题《金庸大侠将到泉州“论剑”》 。说的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即将到访泉州(注:泉州距离晋江只半小时车程),报社为此还举办了一个征文活动,优秀者将有机会与金庸大侠面对面交流。
由于题材是不限的,我便把前些日子写的那首《午夜寄怀》寄出去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便天天关注报纸上的信息,等待着结果。
很快,我惊喜的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名字,还有那首《午夜寄怀》刊登在上面。我兴奋不已,买下了四五份当天的报纸,作为纪念。
第二天正上班的时候,报社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参加金庸见面会。
我接电话的手激动得有些颤抖。小学时期,我接触最多的小说就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了,每一篇,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我可以如数家珍。郭靖,杨过,胡斐,陈家洛......这些书中人物都是我小时候崇拜的英雄。
在我心中,金庸就是一个传奇,就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如今有机会看到他——我的愿望是只要能看到他,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跟厂里请了假,去了泉州。在报社大门口,我心里忐忑着,非常紧张。工作人员询问了我,对了名单,然后就带我进去。
来参加见面会的读者较多,但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个机会无比的珍贵。
我跟随着人群在报社大厅坐下来,然后等待,翘首期盼。
终于,神话一般的金庸大师出现了。他虽然年岁已高,但是精神健硕,步子稳健有力,不愧大侠风范。我被人群挤到后面,只能远远的看着。我在会场了解到,就在近日,香港著名作词人黄霑先生病逝。黄霑曾经为金庸剧写过大量的歌词,如《沧海一声笑》,《鹿鼎记》主题歌,《倚天屠龙记》主题歌等等。正所谓同为大侠风范,而故人已逝,我不知道金庸先生当时心情会是如何。
金庸先生首先简单说了些泉州印象,然后就是读者提问,老先生一一回答。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读者问他小说里出神入化的武功描写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武功那是想象力的问题。
短暂的见面会很快就结束了,我并未获得直接与金庸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我看到了真实的大家风范。
回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晚上躺在床上心潮起伏。金庸先生起初只是个办报人,后来却写成了那么多经典武侠著作,至今尚无人超越。想象的力量是可以超越一切的,而他,正是把所有的想象力进行构造,生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武侠世界。
这也是梦想的力量吧!
我越发觉得,丢掉梦想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
22.一路吟唱
梦想原来是从未丢掉的,只不过总是被生活所迫,隐藏于心的某个角落。
打工的生活继续着,依然在日夜不歇的流水线上奔波着,但是我的心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我不再抱怨,不再为当年的终止学业而懊恼。我觉得梦想只要依然存在,随时都可以起航。
随着青春的一步一步走远,脚下的路却一步一步更为清晰。每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从那首《午夜寄怀》开始,我发现了文字依然藏于我心里,依然是暗流涌动,随时等待喷发。
有一天下班后,我脑海里突然又冒出了一些句子,于是马上记下来,成为了一首诗:
《你看见一个卑微的人》
你看见一个卑微的人
打着手语
告诉你这世界有多美
她飞快地
将一棵路过你脚底的草
移到阳光下
她说,它想活着
她在夜里
为你冰冷的炕头
不断添加炭火
这是属于灵感的产物,很多时候冥思苦想都无法想出来的东西,不经意间脑海里灵光一现就出来了。但是我坚信灵感也是来自于长久的积累,长久的思想储备。
于是我疯狂的迷上了诗歌。这也是文字的一种,但是它是那么的诱惑人心,几句优美精炼的话就可以勾勒出一个意境,一个心境。就可以把某种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想,诗歌是灵魂的产物。好的诗歌必定源自于灵魂的颤抖。是的,它往往是一种颤抖。
我写诗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日夜不歇的流水线不允许,时间不允许我去写长篇大论的东西。就这样,我的那部写到一半的小说《小村》就一年年的被搁置着。
这个时候,诗歌成为了我延续梦想的方式。因为经济条件稍稍变好,我有能力多买一些书看了,而我买的最多的书就是诗歌类的。每次过年回家,包裹里塞得最多的总是书籍。看书也是一种延续梦想的方式吧。
后来,电脑走进了我的生活。
23.网络诗人
2010年,倦鸟归巢,我回到了江西,在妻子的老家上饶市安定下来。我已经厌倦了漂泊,厌倦了流水线上的生活。我决心自己创业,开一个店,做自己的事。
上饶市距离老家南丰县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于是回老家也更方便很多。在店还没开张之前,我回了一趟老家。早在几年前,老家小黄柏因为爆发了一次山洪,农田房舍被冲废很多,村民们于是纷纷搬离。现在已是人迹罕至,到处杂草丛生了。哥哥一家也跟随搬家大军,搬到了南丰县另外一个镇——白舍镇安家。
搬到白舍镇后,哥哥经营了一片桔园,他与嫂子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把一片桔园经营得有声有色。另外他们还包揽了镇上的所有建筑材料店的搬运活,一年下来收入不菲。哥哥很快就手头有了一定的积蓄,在镇上买上了房子和店面。
哥嫂终于苦尽甘来,不久后还买上了电脑,学会了上网。哥哥一直以来也有文字方面的爱好,有了电脑之后,好像有了发挥的舞台。他很快就学会了五笔打字法,每天晚上上网聊天,在空间写写日志,还建了个群,跟一群有共同爱好的网友吟诗作对,不亦乐乎。
我羡慕极了。回到上饶,饭店开起来以后,我也买了一台电脑,开始尝试在电脑上写东西。此前在福建打工之时,偶尔会去网吧上网,有一些基础的,所以学起来就不难,打字速度也进步很快。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接触到了“中国诗人论坛”。
这是一个建站较早的专业性诗歌论坛,汇聚了全国各地数千名网络诗人,很大一部分还是在诗歌界具有相当知名度的诗人。我欣喜不已,赶紧注册,发表作品。诗友们非常热情的帮助我,跟帖评论,给予指点。
在这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发表一首诗歌,写作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灵感被打开了,语言激情澎湃。我在这个论坛第一首被推荐为精华的作品是这样的:
《花裙子》
在蝴蝶面前
她做了一回女人
“明天,我就将老去”
她说,她要把廉价的香水
拿到青春的舞台上
做一次推介会
乌黑的长发飘下来
给醉人的笑容做一副镜框
那早已生锈的发夹
早该遗弃
“我得穿上花裙子”
她说,她要进行一生当中
最愉快的一次旅行
我学会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与跳跃性。在这里,得到了许多诗歌前辈的指导,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省市作家协会的,具有很好的专业性。
后来,我被论坛推荐为新诗版面的版主,更让我觉得诗歌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几年来,我写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大部分在网络发表,有一些在纸刊发表,还有一些被入选各种诗歌选集,比如被入选《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一百家》,《当代十家诗选》,《情诗一百家》等书籍。
在时下,诗歌的重要性确实被忽视了。但是我觉得诗歌它带给我的东西早就超出功利性了,它带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延续梦想的快乐。
24.十几年后的重逢
有一天深夜,我坐在电脑面前,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曾经给予我的教导,鼓励与关爱,除了我的父母亲与兄长,就是他最多了。他就是我初中时期的老师黄行福。
十几年了,我们失去了联系。其实这十几年来,曾经有想过写信到母校去,询问黄老师的消息,但每次都鼓不起勇气。我想,对于我的辍学,黄老师一定有生气过,惋惜过,难过过。我不知怎么跟他说起那个时候,为什么要放弃学业。
我不知道十几年后的这个时候,这个夜里,为什么脑海里会突然闪现出黄老师的身影。我下意识的打开百度搜索,输入“黄行福”三个字。这一搜索,吓我一大跳,有关黄老师的搜索结果多达成千上万个。我惊喜万分,一页一页的看过去,没想到十几年过去,黄老师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名人了,不仅出了多部专著,被评委特级教师,还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学校讲座。
我特别注意到了黄老师发表在网络上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关爱应是全人的》,另外一篇是《一个“夭折”了的写作天才》。
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我。
第一篇写我在初中时期,他发现我,教导我的点点滴滴,最后写我的中途辍学,带给他的深深惋惜。他在文章中说,他后悔没有在指导我写作的同时,给予我心灵上的关爱,给予我抚平创伤的勇气。语言之间,黄老师充满自责和痛惜。末尾的几句话是这样说的:
“ 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坛说不定就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我始终认为,他是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最有写作才能的一位。我从教20年,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位学生的写作能力超过了他。所以说,没能设法挽留住他,这是我最大的遗憾。要是现在我还能碰见他,我一定会请他去好好搓一顿,以弥补我的内疚与遗憾。”
黄老师另外一篇写的是他对于我的辍学我的出走更加深切的惋惜。他回顾了他教我的那个时候,我是怎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参加各种写作大赛,我们是怎么进行写作上的交流的。他不仅在标题上用了“天才”这个字眼,还在文中多次这样提到。黄老师这样写道:“那时,我一直以为,在我与他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能够因为教育而走到了一起,对我们双方,都是一种幸运。”
黄老师还写道:对我这个乡村教师来说,能够在自己当孩子王的生涯中,遇到了这么一位天才似的写作尖子,那真是三生有幸。古人云:“得天才而教之,一乐也。”
读完着两篇文章,我瞬时泪流满面,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伤感。我没想到,几年的师生之情,竟然成为了一辈子的师生之情。黄老师在我离开学校后,依然在惦记着他的学生,寻找着他的学生。
人生得一师足以。恩师黄老师如父,如兄,如友。
不久后,我回到南丰老家,去了黄老师家里看望他。黄老师与他的妻子姜老师依然住在学校十几年前的那栋老房子里,校园并未有太多改变,黄老师却是两鬓斑白了 。我知道岁月是无情的,很多东西或许都可以改变,但是黄老师与我之师生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我们坐下来,聊了许许多多,聊到日近黄昏,仍意犹未尽。黄老师一家留我吃饭,我因为有事,便承诺下次一定跟老师好好的搓一顿!
临走时,黄老师送我一本他的专著,我也送老师几本有收录我的诗歌作品的书。十几年前写作的传授纽带与交流纽带,继续延续着!
25.结语:一辈子,一个梦
跟黄老师久别重逢,更加坚定了我对梦想的信念 。
因为,生活就是最好的熔炉,锤炼着人的心智,人的思想与观念,也促使人更加的懂得和成熟。
那些人生道路上纷纷扰扰的经历,磨难,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考验的过程,对于每个始终在坚持梦想的人来说,其实是更加完善的过程。
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路,崎岖不断的路正是为了证明,翻越它的人的能力,耐力和努力。
我明白,生活给予我的所有那些东西,有贫穷的,有不幸的,有折磨的,也有快乐的,所有的悲欢离合是为了证明:你有没有始终在坚持你自己的。
走到现在,我能够自我证明的是:尽管有过幼稚,有过意气,有过消沉和颓废,有过失败和失意,有过倒下和爬起,无论怎样,一直守望的那片天空,现在依然在守望着。尽管守望有时候是孤独的。
我想在最后用一个例子来证明我的坚持:去年的时候,我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名叫《私奔》,十六万字。另外一部名叫《山村情话》,这部小说是打工时期写的那部小说《小村》的续写和改写,也是十六万字。
这两部小说已经跟某知名小说网站签约了,我也成为其旗下签约作者,获得了一定的稿费收入。
我想,坚持梦想,从来没有错。
我想,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在坚持的梦,那一定是永恒的梦!